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的教改就必须大力推动数学的教学更加自觉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使数学成为他们手中得心应手的武器,终生受用不尽。这应该是数学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数学教学的成效与优劣的最根本的依据。应试教育扭曲了中学数学教育,把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习题演示和训练。而有计划地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二、课题研究的教育功能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较感兴趣,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他们对于数学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依靠数学,我喜欢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平时做的题都是理论性较强,实际性较弱的题,都是在理想化状态下进行讨论,而数学建模问题贴近生活,充满趣味性,我们愿意研究这样的问题”;“数学建模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广泛,使我们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理解得更为深刻,也使我们更加重视实际应用”。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实际体验,亲身体会到数学探索的愉悦,用他们的话说是“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数学建模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呈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数学建模问题如投资买卖、手机付费等方面的问题都贴近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这种兴趣又能激发学生去更努力地学习数学。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表达数学结果的能力;独立查找文献,自学的能力,组织、协调、管理的能力;创造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洞察力。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教学就是要学生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2、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研究数学建模方法。3、在实践中深化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2)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研究数学建模方法;(3)在实践中深化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2、难点:在实践中深化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五、实施原则1、注意结合中学生(特别是我校学生的实际)的水平。数学建模问题难易应适中,千万不要搞一些脱离中学生实际的建模教学,难度以“跳一跳可以把果子摘下来”为度。2、着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特别是数学应用的能力,这不仅是包括计算、推理、空间想象,还应包括辨明关系、形式转化、驾驭计算工具、查阅文献、进行口头和书面分析和交流。3、数学建模的评价以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几个方面作为标准。4、强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把数学建模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在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主要的科研手段有:1、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意义,搜集整理相关理论,建构本课题的理论框架,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做好准备。2、行动研究:主要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数学建模问题,研究数学建模方法。3、经验研究:主要研究在实践中深化数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七、预期目标通过一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对数学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2、学生数学知识面有所拓宽;3、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本文标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1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