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中药1、道地药材定义: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2、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3、中药的五味及各自作用: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咸味:“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作用。另有淡味药,“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4、药物的归经及引经药: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引经药:能引导他药进入某经的药物。5、中药常见毒性药及中毒原因:毒性分级: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中毒原因:(1)剂量过大(2)服用太久(3)炮制不当(4)配伍失误(5)制剂不妥(6)外用失控(7)误食误用6、中药配伍七情:(1)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7、中药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川乌、草乌等。8、中药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min,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特殊要求:(1)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如龟板、鳖甲、牡蛎等;附子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薄荷、木香、砂仁、沉香、豆蔻等久煮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大黄、钩藤等久煎有效成分破坏,故此两类药物均宜后下。(3)包煎:对于滑石、旋复花等先用纱布包好,再与他药同煎。(4)另煎:人参、羚羊角、鹿角等贵重药(5)熔化:阿胶、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9、解表药定义、分类:具有发散功效,发散表邪为主,解除表证的药物,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10、以下解表药物的功效主治:麻黄、薄荷、菊花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宣肺平喘——寒喘利水消肿——风水泛溢证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解表——外感风热表证清利头目——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利咽透疹——咽喉肿痛疏肝解郁——肝郁所致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辛凉解表药菊花: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视物昏花清热解毒——疔疮痈疽11、以下祛湿药功效主治:藿香、茯苓化湿燥湿药藿香:化湿解暑——暑湿证和中止呕——湿阻中焦辛温解表——夏月外感风寒利水渗湿药茯苓:利水渗湿——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补中健脾——脾虚湿盛食少便溏宁心安神——心悸怔忡、失眠健忘12、清热药分类及各自适应病症: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暑药、清热明目药、清虚热药13、以下清热药功效主治及特殊煎服法:石膏、金银花、生地黄、黄芩、地骨皮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肺胃气分实热证除烦止渴——肺胃燥热口渴生肌收敛——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伤用法用量:先煎,清热泻火生用,敛疮止血煅用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温病初起,疮痈初起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凉血止痢——热毒血痢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温病热入营血养阴生津——热病伤津,阴虚内热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清虚热药地骨皮:清虚热——阴虚内热证清肺热——肺热咳喘14、消导药山楂功效主治:消食化积:肉食积滞行气散瘀:气滞血瘀15、泻下药分类及各自适应病症:攻下药: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润下药:肠燥津枯便秘逐水药:水肿、鼓胀、胸胁停饮16、攻下药大黄功效主治及用法:功效主治:泻热通便——热结便秘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出血,热毒痈肿逐瘀通经——瘀血阻滞诸证用法:攻下通便用生大黄,活血逐瘀用酒大黄,止血用大黄炭17、清化热痰药贝母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外感风热所致咯痰黄稠解毒散热——痈疽疮疡初起用法用量:川贝母药性凉润,用于肺热燥咳及阴虚痨嗽;浙贝母药性苦寒,用于肺热咳嗽及瘰疬痰核18、温里药附子毒性,功效主治及煎服法附子大热有毒功效主治:温里助阳——脾胃虚寒回阳救逆——亡阳证祛寒止痛——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煎服法:先煎1小时去毒,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19、理气药陈皮功效主治:理气和中——脾胃气滞燥湿化痰——湿痰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20、活血药的定义: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淤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21、丹参的功效主治: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22、三七的功效主治:化瘀止血——血证消肿定痛——跌打损伤所致瘀肿疼痛、痈疽肿痛23、补益剂分类: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24、补气药人参、黄芪的功效主治:人参:益气固脱(气血欲脱)、大补元气(元气不足)、活血摄血、健脾补肺、生津安神黄芪:补气升阳(中气下陷)、益气固表(自汗)、摄血活血、利水排脓25、补血药当归功效主治及用法:补血调经(当归身)——血虚活血止痛(当归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润便通肠——血虚津亏26、补阴药枸杞子的功效主治:益精补肾——肾精亏虚养肝明目——养肝明目润肺止咳——润肺止咳27、补阳药鹿茸的功效主治:补肾壮阳——肾阳不足强筋健骨——肝肾不足固冲止带——冲任不固托毒起陷——阴疽久溃不敛、脓出清稀28、平肝息风药天麻的功效主治:平肝息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要药)祛风通络——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第九章方剂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2、方剂组成及其变化。(1)掌握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意义(以麻黄汤为例)。组方原则: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2)熟悉方剂组成变化:增减药味、增减药量(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关系)、剂型变化(理中丸和人参汤)小承气汤:大黄四两为君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为君理中丸:蜜炼为丸,用于中焦虚寒之轻症,作用较缓和人参汤:治疗中上二焦之虚寒较重者,取汤剂以速治3、介绍几种传统方剂的剂型:熟悉汤剂(包括特点、临床广泛使用),了解丸剂、散剂、膏剂和丹剂:汤剂特点吸收快,便于加减,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4、掌握常用的代表方剂:【辛温解表剂】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辛凉解表剂】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表证君药——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剂】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胃肠型感冒)【清热解毒剂】五味消毒饮:功用——清热解毒主治——疔疮初起【和解剂】逍遥散: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和解剂】痛泻要方:主治——痛泄【消导剂】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主治——食积【泻下剂】大承气汤: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燥湿化痰剂】二陈汤:组成——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主治——湿痰咳嗽【温里剂】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功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主治——脾胃虚寒证【补气剂】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补气剂】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补气剂】玉屏风散:组成——防风炙黄芪白术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补血剂】四物汤:组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功用——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补阴剂】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方解——熟地滋阴补肾为君,山萸肉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可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肝泻火,可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渗利脾湿,可助山药之健运共为佐药。【开窍剂】安宫牛黄丸: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主治——邪热内陷心包,痰热蒙蔽清窍证临床课部分1、眩晕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2、腰痛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3、肿瘤的病因病机:4、中医治疗肿瘤祛邪治法和扶正治法各有哪几种:5、咳嗽病因病机、外感-风寒咳嗽、内伤-痰热壅肺证候、治法、方剂名:病因病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风寒咳嗽:【证候】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加减内伤——痰热壅肺:【证候】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痰【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6、胃痛病因病机、肝郁气滞、饮食积滞、胃阴亏损证候、治法、方剂名:病因病机:郁怒伤肝,肝气犯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证候】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痛处游移不定,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饮食积滞:【证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胃阴亏损:【证候】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治法】养阴益胃【方药】益胃汤加减7、消渴病因病机、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治法、方剂名:针灸部分第一章刺灸方法目的要求:掌握针刺和灸法的基本概念,了解针刺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了解针刺法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掌握灸法的分类及其概念,了解灸法的其他知识。了解拔罐治疗。(3学时)内容:介绍针刺工具、准备工作、毫针刺法、意外情况的处理,以及常用灸法。第二章经络与腧穴目的要求:了解经络的概念、组成,掌握十四经的分布规律,了解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掌握腧穴的分类、定位方法,掌握60个重点腧穴的主治的规律和定位法(18学时),了解解剖层次。内容:介绍经络腧穴的概念、组成及其分布、定位和作用,介绍常用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奇穴的定位,并介绍以下重点穴的主治、针法(手三阴7穴:尺泽*、列缺*、曲泽、内关*、少海、神门*、少冲;手三阳12穴:合谷*、曲池*、肩髃、迎香、外关*、天井、翳风、后溪*、听宫;足太阴4穴:隐白、三阴交*、阴陵泉*;足厥阴少阴3穴:大敦、太冲*、涌泉*、太溪*;足阳明少阳13穴:地仓、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丰隆*、内庭、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足太阳11穴:睛明*、攒竹、大杼、肺俞*、脾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至阴*;任督7穴:关元*、气海*、承浆、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水沟*;经外穴2穴:定喘*、落枕穴*、阑尾*)。(*36,共60穴)第三章针灸治疗目的要求:掌握治疗原则、配穴、选穴原则。(3学时)对讲授的病证,
本文标题:中药学考试知识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5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