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专题税收效应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外汇价格――汇率,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点”。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察。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第一节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2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的目标为税后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均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传导机制,而政府税收行为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分配和市场价格,从而从这一市场机制影响到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两个方面。(一)税收对生产行为的影响1.征税的收入效应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政府征税会一方面使得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收益减少,则企业最终产出水平必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征税实质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行为,是企业无偿的向国家的单方面利益转移,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资源,从而也会导致企业最终产出的减少。如图4-1所示,在征税前,生产可能性曲线PPF1反映了可能生产出来的产品X和Y的组合,个人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为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于E1点,在这一点上,生产者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由于征税(所得税),企业可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可能性曲线由PPF1内移到PPF2,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2只能与无差异曲线I2相交于E2,产品的生产数量下降。2.征税的替代效应征税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还会产生替代效应。政府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商品征税,或者对不同产品实施有差异的税率,会使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相应的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者放弃生产,而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图4-1税收对生产的收入效应3非税商品的生产上。如图4-2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PPF,征税前PPF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1点,切线为PP,此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当政府对商品X开征税收以后,商品Y和商品X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QQ线代表了这一点,在新的价格比率条件下,无差异曲线I2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E2点。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发生了左移,I1与I2之间的差额便是征税带来的额外负担,对企业来讲,也产生了偏向于以Y产品的生产替代X产品生产的影响结果。(二)税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里主要分析税负完全转嫁时商品税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纳税人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降低对商品的消费量的需求。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税率越高、消费水平损失越大,收入效应越明显。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上涨,这意味着纳税人消费同一课税商品得到的效用不变,代价增大,于是纳税人对消费该商品的偏好降低,以其他无税或轻税商品来代替它。2.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分析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时,假定商品税的课征为两个商品(X和Y)的简单模式,如图4-3,在征税前,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为AB,无差异曲线为I1,PPF图4-2税收对生产的替代效应4两者相交于均衡点E1,在E1点个人满足了最大效用。假若政府对商品X征税,引起商品X和Y的相对价格变化,于是,预算线AB内旋至AB′与预算线I2相交于新均衡点E2,替代效应发生。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商品的边际税率,边际税率差异越大,替代效应则愈强烈。总体上看,政府对商品课税总会降低纳税人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收入效应或者替代效应,最终都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但是某些特定的商品税,比如对烟草,酒类,汽油所征收的消费税,这些商品的过渡使用会造成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粮食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造成税收的经济扭曲,反而能够引导消费,减少一部分社会成本,这种情况下的超额经济负担就是比较少的。另外,在商品课税中,税基范围的宽窄也会影响消费水平,如果税基范围宽,税负转嫁就比较容易,商品价格因课税而上升的幅度大,因而对消费影响较大。3.所得税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对所得课税(主要指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纳税人消费水平,但不会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消费偏好,所以两种商品的消费同时下降。如图4-3所示,当政府对所得课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预算约束线AB平行向下移动至DE,与无差异曲线I3,交于新均衡点E3。由于商品X,Y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在E3时纳税人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假定所得税征收的数额和产品税相等,那么DE线就经过E2。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假设了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之间,我们进行了选择,或者是对某种商品征税(X和Y并不同时征收),或者是对一切收入都课征比例所得税。当假设前提发生改变时,结论就改变了,但一般来讲,所得税给纳税人带5来的超额经济负担,要比商品税来的轻,这是因为所得税对消费者选择和资源配置产生的干扰要少。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因此,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1.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供给理论实质上是基本的价格理论的应用,即假定劳动力在其预算限制下,试图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和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其为维持既定的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以上两种效应或许相互抵消,或许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或许后者占优势。(2)定额税、比例税、累进税的效应比较就税制而言,一般来讲,定额税不影响劳动者的边际收入,从而不影响其对劳动和闲暇的经济评价,因此,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相同所得的情况下,比例税率比累进税率更多地能激励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增加,换言之,比例税率更具有收入效应。因为比例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税后边际收益相等。而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税后边际收益递减,所以累进所得税的替代效应更显著。2.在放宽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放宽一些限制条件,在比较现实的情况下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1)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个人除了劳动收入外,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为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福利收入等。6一般说来,闲暇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个人供给较少的劳动。所以,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也要对资本所得等非劳动收入征税。(2)工资率变动和工作时间变动的所得税效应。劳动者的劳动时数随工资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过来说,当工资率下降时,劳动者就减少工作时数。现假定政府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征税W1W2,劳动者在征税前可支配的收人为W1,劳动时数为H1。征税后,劳动者可支配的收入降至W2,随着劳动边际收益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数由原来的H1减至H2,这表明政府征税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而增加闲暇选择,这时税收对劳动供给产生替代效应。但是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与工资同向变化,即在开始阶段,工资水平提高后,劳动供给倾向增加。但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的需要被认为不那么迫切了,工资水平再高上升,劳动供给不再倾向于增加,而趋向于减少,此时劳动供给曲线S先是递增,然后是一条向后弯曲的线。劳动者在征税前的可支配收入为W1,劳动时数为H1。政府征税WIW2后,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W1下降至W2。随着劳动者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劳动时数由原来的H1增加到H2。这时税收对劳H1H2OW2W1劳动时间图4-4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S工资率7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收入效应。因为政府征税直接减少了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劳动者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从而减少其闲暇方面的享受。也就是说,政府征税后而会使劳动供给增加。概括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当劳动者的劳动曲线上扬时,课税会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时,课税会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由于纯粹的理论演绎很难判定税收对劳动供给的确切影响,西方税收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更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纳税人采取问卷调查和对课税与劳动供给变化的相关程度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的结论:前者以美国的巴洛·布雷泽、摩根和加拿大的查特吉、罗宾逊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课税对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是轻微的,某种程度上有提高劳动供给的功效。后者则以英国的布雷克、凯恩·瓦茨和布朗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课税会使劳动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3.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现实分析就商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来说,若对某种商品(X)征收一种特定税,那么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以及闲暇来说,就会影响商品(X)的相对价格。因此存H2W2W1工资率H1劳动时数图4-5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OS8在一种有利于其他所有商品和闲暇的替代效应。现实中,税收对工作努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经验问题。经验表明:工作努力随着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但另一种相反的研究表明,收入效应多于替代效应,可能会引起劳动供给随着税收的提高而增加。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私人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这类投资的基本特征是以投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与政府投资的目标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税收对投资决策有着广泛的影响。理论上,纳税人都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因此,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投资收益,一个是投资成本。从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入手,研究税收如何通过影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和投资成本发挥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影响。(一)税收对投资的效
本文标题:税收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6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