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1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只要一打开国学经典,箴言便映入双眼。国学经典在现代中也是有一些意义的。下面是由分享的现代国学经典的意义,希望对你有用。一、传承美德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以前在家吃饭很挑剔,自从读了《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之后,我更加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吃饭时即使掉在桌子上一粒米也要捡起来吃掉。”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二、健全人格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2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四、铸造精神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五、提升智力《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3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宏伟历史一直是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一段足够长的历史,才能沉淀出像“六艺五术”、诸子百家之说这样的文明精华,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国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最为恰当。说来幸运,本学期跟随邓老师畅谈国学与人生智慧,从中感触颇深。现代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范围,市场经济文化领衔世界,传统文化退居二线,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人们快步向前追寻的同时,当人们逐渐发现进步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东西的丧失时,猛一回头,顿时醒悟,原来老祖宗用生命践行出来的那些精神财富是丢不得的,我们应该带着他们出发。于是,最近这些年不少领域出现了“国学热”。也许有些人仍然不明白,那些“过时的”的东西对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到底有何意义。我想说,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朝代怎么更替,人性骨子里的某些东西是必须长存的,一旦真的缺失,那将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就拿《论语》中的一则故事来说吧。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踌躇满志,徘徊于列国之间,虽说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失败的,但很显然,他十几年的传播与游说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失败。身处乱世,依然能有人赏识自4己的才学和主张并道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般敬重的话,足以寂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仪人奉劝孔子的弟子,不必为丢失官职二忧虑,这个世道早就乱了套,唯有你们夫子的仁义主张才能安抚乱世,还天下百姓一世安稳。孔子这几个学生就像如今满腔热血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应胸怀天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正确的方式共同去创造太平盛世,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一则小小的论语故事便能给世人以重大警示,时过境迁,这样的品德难道不适用了吗?显然不是。因此,我认为,学习国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骨子里的那份美德得以永存。很多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向我们袭来,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剧增,也许我们真的会不堪重负,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学会用精神文明充实自我,建筑抵御的城墙。小月月事件不是特殊、老人被救反咬一口是事实,诸如此类事件传递的无非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如果说社会是进步的趋势,那这岂不是一股强大的逆流,如果我们不加以阻拦,指不定哪天就会被卷进一场漩涡,无法自拔。作为未来的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国学于我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教师这个名词意味着你不是一个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每一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会留有你的烙印。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国学智慧教育界近年来提倡重拾国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国学课,《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被郑重地带到5课堂,我不敢保证这么做会取得多少质的收获,但是至少,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会让学生明白,这是我们的中华文明精华,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和现代意义。因此,小学老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国学与小学教育教学相联系更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在读经典、品艺术、观生活中感受国学的魅力也是一大挑战。其实,学习国学的意义对我们而言,远不止这些,只有当我们真正潜心去感悟、体会他的精髓,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国学经典的主要意义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童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一生幸福的根本。;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6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7通任何学科。;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语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8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9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校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师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47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