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仓颉中学杨晓梅一、设计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提高,结合当前高一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西安的发展、陕西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采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材料,让学生据此探讨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实现三维目标。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教材分析本框题为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题,本框题主要讲述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内涵和要求,阐明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国家的发展理念有一定的耳闻,但理解不深。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是特别感兴趣,而且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底子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限,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说,去表达,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认可新发展理念,培养责任感。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解新发展内涵的必要性和要求,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地位,知道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过程与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析不同发展观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意识,认同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国家认同、公民参与、理性思维等学科素养。五、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难点:正确理解建设现代化体系,正确理解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总结归纳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深海探测、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由此也催生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知识。(二)讲授新课环节一:【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明确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的问题。2.掌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3.认同并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国家认同、公民参与、理性思维等学科素养。一、坚持新发展理念环节二:合作探究一——新发展理念教师: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古称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西安践行新发展理念,其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古都西安是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播放视频:《古都西安发展进入快车道》视频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欧亚、高新技术、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创新创业讨论:1.为什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什么)2.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什么?(是什么)3.古都西安是怎样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怎么做)4.试结合中国发展谈谈自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以上四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自由发言。结论:1、必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国经济发展均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2)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2、内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3、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1)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例:创新创业、华为的黑科技、中国高铁等)(2)协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等。(例:京津冀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等)(3)绿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文明发展道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例:蓝天保卫战、雾霾治理、塞罕坝林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4)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例:一带一路、中外贸易、中外合作等)(5)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例: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等)【牛刀小试】试判断下列措施分别对应哪一种新发展理念。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自主思考。①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②落实精准扶贫,共享经济建设成果----------------------(共享)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协调)④打好“蓝天保卫战”,提高森林覆盖率------------------(绿色)⑤亚投行成员总数已扩至70个---------------------------(开放)过渡:聚焦西安,放眼陕西,我们都是陕西人,更应关注陕西省发展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19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节选。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环节三:合作探究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突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实施好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西咸、富阎一体化和西铜、西渭融合发展,推动杨凌示范区提质升级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苹果、茶叶、红枣、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讨论:1.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是什么?都包括哪些体系?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位?3.结合陕西省的发展规划,谈谈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以上四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自由发言。结论:1、含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系。2、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3、措施:(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地位:立身之本、根本源泉、重要支柱。具体措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制造业、营造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等。(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根本性问题、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体措施:大力支持革命老区、名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优先发展。【知识深化】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使用工具创造的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讯业、商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包括科教、文体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简单的说就是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不直接创造新的价值,最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虚拟经济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等。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发展过度会带来经济泡沫。教师: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三条措施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到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等措施。教师:新时代、新起点、新气象,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全世界!|环节四:课堂小结教师:展示知识框架图学生:试着在纸上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环节五:课堂检测1、如今在协同发展理念的润泽下,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按照顶层设计的目标协作发力,已成为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的共识。这主要体现了()A.创新发展B.共享发展C.坚持协调发展D.绿色发展2、因为传统的GDP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北京、江苏等地明确要求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作了核减以后的“绿色GDP”纳入经济统计体系。这意味着()A.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B.首先要进行环境保护,再发展经济C.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发展内容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出发,主要采用了两个探究,从西安、到陕西,最后落脚点是国家的发展,重点从挖掘学生的探讨、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出发,设置许多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新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讨论中难以完全展开,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都有限,所以没有完全放开。||||
本文标题: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杨晓梅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1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