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超越左右说实话--从财税政策看科学发展观
131PB超越左右說實話劉少奇的新民主主義階段論與列寧的過渡學說一、問題的提出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兩位重量級人物,前副院長劉國光、劉吉為代表,一場震驚中外的大爭論曠日持久,從網上和主流媒體反映看,兩軍對壘,陣線分明。大辯論告訴我們,不爭論的時代確已一去不復返了。爭論的雙方劍拔弩張,爭論言辭振聾發聵,雙方觀點非此即彼,二律背反,大有「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之勢。反思改革和堅持改革的背後,仍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不是偽問題,而是 28 年來改革開放的核心,也是建國 57 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核心。我總是想起杜潤生杜老的一句口頭語:難道我們就不能先回到起點,回到我們的老祖宗那裡,把最基本的東西搞明確、論明白,然後再看發展道路,再辯創新理論?馬克思認為,我們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苦於資本主義的不發展,最發達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處。資本主義是國際的,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祇能是國際的,而且祇有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並且經過一個過渡時期,才有可能建立「半國家」,「非政治國家」,即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1 這種「徹底消滅私有超越「左」、「右」,實說實話--從財稅政策看科學發展觀8.133132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3132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制」,「兩徹底決裂的」社會主義社會,自馬克思主義誕生的 150 多年的實踐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馬克思主義沒有戰勝資本主義,但它從根本上改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列寧與他的戰友托洛斯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斯大林達成一個基本共識:由於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中最落後的俄國無產階級以「和平、土地、麵包」的口號為號召,意外地首先奪取政權。「但是,落後的俄國可以一國取得勝利,但一國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他們一致認為「如果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發生革命,俄國革命注定會失敗」。在世界革命一再拖延的情況下,列寧提出延長「過渡時間」的「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本質,說穿了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資本主義,尤其是以國家資本主義為主體的多種資本主義成份共同發展。列寧在最後一篇著作中指出:新經濟政策的執行,使社會民主黨人和孟什維克高興萬分,他們說現在列寧和我們一樣了,發展資本主義了,本來就祇能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列寧回答說,畏首畏尾的資產階級的走狗們一竅不通,新經濟政策的過渡時期是我們在落後的俄國,找到了團結億萬小農通過合作制(流通領域)與國家資本主義相結合為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找到了最好的過渡形式和中間環節。如果他們敢於從國外跑回來,宣傳這套胡說,我們將以「槍斃」來回答他們。2 列寧這樣的論述,貫穿於十月革命後,《列寧全集》32~36 卷始終。斯大林於 1928 年之前與列寧是一致的。由於帝國主義在全球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巨大壓力,由於為重工業與軍工高速度發展需要積累而集體化,他宣佈「俄國不但可以一國奪取政權,而且一國可以建成社會主義」。一國建成論徹底改變了馬列的社會主義國際論,布哈林和托洛斯基早在 70 多年前就預言,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在國內祇能演進為「官僚權貴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上,祇能按世界帝國主133132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3132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義規則玩下去,最後演變成「社會帝國主義」,最終「四分五裂」。至今,國際共運權威高放教授,在 2006 年評價斯大林時,仍十分痛苦而矛盾地宣稱:「在將蘇聯建成世界強國上,斯大林功大於過,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斯大林過大於功」。中共七大前後,毛澤東、劉少奇非常一致。在近年中央文獻研究室解密的原版毛著《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毛劉周共同參與的《共同綱領》和過去未公開的毛澤東在七大講話的內容,概而言之:一句話,新民主主義時代,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一百年的資本主義,擠進先進國家的行列,然後才有社會主義。3鄧小平這位智慧老人,他對毛劉曾為中國設想的制度路徑,成竹在胸。他絕頂的哲思是「不爭論」。不爭論決不是不思考,鄧六次講過什麼是社會主義,現在還講不清楚。他提出的發展的硬道理,強調的是機會稍縱即逝,蘇美爭霸,蘇聯不行,他心如明鏡。一旦一超獨霸,國際形勢就會逆轉。但他提出的不爭論是有言在先的,一是「今後中國富強之後解決兩極分化比改革開放還難」;二是「到 2049 年之前,中國都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4 這就是「一百年不動搖」的真正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基石。馬列毛鄧的立足點都是國際大環境與國內小環境的與時維新,不爭論是因為太清楚,太明白,不用爭。中國的國體,表現在五星紅旗上,一顆大星是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之中,有一顆是資產階級或稱之為資本主義,沒有這顆小星不行,這顆小星若成為大星,中國的流血革命豈不都白革了。針對眼前那些不是偽問題的大問題,以及貌似大問題的偽問題,恐怕必須該爭個清楚了。從這個角度上說,杜老的話一針見血。從 1928 年開始,無論是蘇聯還是中國,這種爭論從未135134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5134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停止過。毛澤東的悲劇「以階級鬥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的基本路線,在理論上,一方面認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根本對立,要麼是社會主義,要麼是資本主義,希望避免、繞過、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問題,存在著過渡性質,存在著資本主義性質。文革左得沒邊了,還要進一步「限制資本主義法權」、「八級工資制」、「和資本主義差不多」。因此,總是搖擺於理論上消滅資本主義和實踐上不能消滅之間,提出限制,但又找不到限制的界線。消滅限制資本主義的結果,不但不能消滅限制資本主義,反而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是特別落後形式的資本主義發展。中國文革與蘇聯解體、東歐易幟,是兩個極端的教訓。二、為什麼「公共財政」總是名不副實金仁慶同志曾預測,中國的稅收在 2010 年達到三萬億元,奇蹟是 2005 年中國稅收已超過三萬億。從 2006 年上半年的情況看,2006 年稅收再增長 6000~7000 億元已不在話下。但是,近年來,貧困人群深感「公共產品」嚴重的供給不足,且高收費一直是嚴峻的社會問題,要扭轉這一困局仍然面臨公共開支的約束,關山難渡雄關如鐵。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公共支出的重心應從經濟建設支出轉向教育、科技、醫療衛生與福利等支出,這方面的支出增長應大大超過其他方面的增長。但是,實踐的結果,許多過去由國有企事業單位承擔的公共支出責任,在企事業單位進行市場化改革後轉嫁給了個人。中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始於 1998 年。中央一再宣示:從 1998 年開始,財政體制從「建設性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型。但與此相悖的是,從 1998~2005 年期間,全國財135134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5134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政在教育、科學和醫療衛生領域的支出比重不昇反降,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數據證實了這個讓人難以理解的現實:1998 年,全國財政支出中用於教育的比重為 13.1%,科技支出為 3.3%,衛生支出為 3.8%,三項支出合計所佔比重為 20.2%。到了 2005 年,這三項數據分別降為 11.7%、2.9%、3.0%,分別下降了 1.4%、0.4%、0.8%。科技投入最高是 1960 年,佔 GDP 的 3.32%,2004 年祇有 1.23%。無論七年來「公共財政轉型」的口號叫得多響亮,客觀數據沒有提供支持。這是一個好信號。2006 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將達到 3397 億元,佔中央財政支出的比重為 15.3%;科技支出為 716 億多元,佔 3.2%;社保和就業支出為 1859 億多元,佔 8.4%。以上三項社會性支出加在一起,佔全部中央支出的比重為 26.9%。「但願長進不再退」,這是人民的期許。除了利益格局難以撼動,中國公共財政體制進程不進反退,這與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始終以「存量不動,增量調節」的方式進行有關;因其過於依賴增量資源,導致改革進展緩慢。分析 2006 年中央財政預算,中央財政總支出 22222 億元,其中 9525 億元用於中央政府支出。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為 12697 億元,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對地方的稅收返還。這部分資金要按照來源地的屬地原則,無條件返還給地方政府,主要受益的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此外,其中三分之一屬於專項轉移支付資金。1994 年以來,專項轉移支付伴隨著各項改革政策出臺,種類越來越多。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先分到各部委,再逐級下撥,資金撥付和使用中形成的利益格局,使本來用於特定政策目標的專項轉移支付,逐步轉變為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固化的利益;在政策目標發生變化或不再承擔相應職責後,對應的資金安137136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7136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排常常不能隨之進行調整,出現專項資金財力化的傾向。這樣,2006 年,中央用於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資金,即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所有補助和稅收返還資金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目前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的主要來源,是 2002 年實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後中央集中來的收入。中央均衡地區間公共服務的能力大小,取決於每年從所得稅分享到的增量收的多少。截止到 2005 年,這部分資金規模達到 1100 億元。這與 1995 年 21 億元的規模相比增加不少,但絕對規模太小,限制了中央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能力,中央能用於增量調節的資金非常有限。李金華最近指出,2005 年審計署抽查 20 個省市地方預算 3444 億元,列入地方預算,約佔中央轉移支付 7733 億元的 44%。也就是說,中央轉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沒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完全脫離了人大的監督,中央專支,在中國無一人能說清。2006 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公共財政的題中之義。但這項政策要付諸現實,政府同樣要面臨一個問題--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從何而來?2006 年全國財政支出增加 4665 多億元,增長 13.8%,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支出將達3397億元,比 2005 年增加 422 億元,增長 14.2%。但這些所謂用於「三農」的支出項目,包括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稅費轉移支付、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支出、農林水和氣象、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僅僅 3397 億元的資金,卻要用於農村生產、政權運轉、事業發展等廣泛的領域。而據專家估算,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僅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需投入約五萬億元。無論如何,2006 年中央財政社會性支出比重微弱回昇,是一個積極的趨向。若能以此引導地方政府財政支出也137136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137136超越左右說實話超越「左」、「右」,實說實話向這一方向轉變,意味著中國建立公共財政的進程出現歷史性進步,自 1998 年以來社會性支出比重下降的趨勢將隨之逆轉。問題是,社會性支出比重上昇的態勢能否持續,取決於中國財政的分配模式能否得到改變。顯然,「存量不變,增量調節」的財政資金分配模式,已難以為各項改革與公共財政體制提供必需的資源。所謂週期律「其興也孛焉,其亡也忽焉」;所謂黃宗羲定律,稅賦減並而重返,所用非所出之害,走了 57 年。請聽題:我們能跳出精簡一次,增肥一圈的週期律嗎?再看城市裡全看首長「臉子」說話的「首長工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上面催逼又緊,下面搪塞應付,搞出多少金碧輝煌的豆腐渣工程。從人心到什物無不是浮華大比拼。廣告詞裡「五百年皇家龍脈」、「公園裡的住宅,住宅裡的公園」、「不必節食的減肥妙品」、「一夜發財的秘笈」,就是過去板爺喝的「二鍋頭」也出了「皇家極品宮廷秘藏」的珍本,祇見嘩眾取寵之心,花團錦簇的旗號無不劍走偏鋒。再看,無論是烏龜王八花木果蔬鳥魚蟲都要論資排輩,加官晉爵已不夠,還要封王稱
本文标题:超越左右说实话--从财税政策看科学发展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3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