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四章 总论-药性理论
第四章药性理论【概述】药性的含义:即中药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药性理论的含义: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药性理论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的确定依据: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人为的主观推理;性能的总结要以阴阳、脏腑、经络及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并以药物作用为依据。药材的性状-是以药物本身为观察对象,用于客观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内容为形状、颜色、气臭、滋味及质地(如轻重、燥润、疏密、软硬和坚脆)等。第一节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凉——属阴热、温——属阳四气二、四气的确定依据: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人体反应疗效寒凉寒证热证温热四气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寒证紫苏、生姜温热症状减轻或消除四气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热证石膏、知母寒凉症状减轻或消除四气例如:三、四气的作用及意义:1.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阳热证。2.温热药:主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阴寒证。3.平性药:因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故寒证、热证均可配伍应用。四气如: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可用于心火炽盛之高热、心烦、躁扰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等热性病证(证情较重)。薄荷:辛凉,疏散风热,可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寒、头痛、咽痛等热性病证(证情较轻)。上述两药因为阴性均用于热性病证但程度不同。四气如:附子:辛、大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可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畏寒肢冷、腹痛、便溏等寒性病症(证情重)生姜:辛、温,发散风寒,可用于外感风寒之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等寒性病症(证情轻)上述两药因为阳性均用于寒性病证但程度不同。四气四、临床意义1.“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辨证施治的一般用以大法,即药物的寒热之性,是与疾病的寒热之性相对而言的。2.如属寒热错杂的病证,则可寒热药并用。如:即有心火盛心烦不寐黄连、肉桂同用(交泰丸)又有肾阳虚形寒肢冷四气3.如属真假寒热之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证准确,慎重用药。真寒假热为寒性病证,应用热药;真热假寒,为热性病证,当用凉药。4.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1)药性寒热与药物的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的性质,它是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四气第二节五味一、五味的含义: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有些还有淡味或涩味。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依据:1.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2.通过长期的临床实验,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来,即提示药物的作用基本范围。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味道的“味”,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味”,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三、五味的作用及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清·汪昂《本草备要》“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阴,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五味辛:“能散、能行”发散——透发表邪,用于表证,如麻黄、桂枝等。行气——理气行滞,用于气滞证,如木香、陈皮等。行血——活血祛瘀,用于瘀血病症,如红花等。润养——补益作用,只限于个别补肾之品,如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等,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无力等证。(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五味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补益气血阴阳之不足,用于各种虚证,如党参、熟地、麦冬等。和中健脾——用于脾虚证,如大枣;和中又有矫味作用调和诸药——用于诸方中,如甘草;缓急——缓和拘急疼痛,用于血虚所致四肢或脘腹痉挛疼痛等,如甘草、饴糖等。解毒——用于药物、食物中毒五味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多用于体虚滑脱诸虚证体虚多汗,如五味子;肺虚久咳,如五味子;久泻,如五倍子;遗精滑精,如覆盆子;遗尿尿频,如牡蛎;崩带不止,如山茱萸。五味苦:“能泄,能燥,能坚”通泄——通泄大便,用于热结便秘等能泄如大黄等;清泄——清热泻火,用于火热诸证,如黄芩等;降泄——泄降气逆,用于气逆喘咳、呕吐呃逆等,如苦杏仁等;能燥:燥湿——用于湿邪壅滞等证,如苍术等;能坚:坚阴——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等证,如黄柏、知母等五味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用于痰核、瘿瘤瘰疬、癥瘕痞块,如海藻、昆布等;泻下通便——用于大便燥结等证,如芒硝等。五味淡:“能渗、能利”渗湿利小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五味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五味涩:“能收,能涩”四、四气、五味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的辨别药物的作用1.味同而性不同,则他们的药物作用不同麻黄薄荷辛均发散温,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凉,发散风热,治疗风热表证。五味2.性同而味不同,则他们的药物作用不同黄芩芦根寒均清热苦,清热泻火,治疗肺热咳嗽;甘,清热生津,治疗肺热燥咳。五味3.性味均相同,则他们的药物作用不同黄芩黄连黄柏苦寒,均寒均清热泻火清泄肺火;清泄心火;清泄肾火五味由以上几点,可以总结以下几条规律:1)每一种药物的作用都必须是性和味功能的共同体现;2)有些药物由于性和味的相同,则使其具有某些共性,即性相同的,就有性方面的共同作用;味相同的,就有味方面的共同作用;3)性味完全相同的药物,其治疗作用仅能相近,而不完全相同;4)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五味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升降浮沉呕吐、咳喘-向上脱肛、子宫下垂-向下自汗、盗汗-向外表证不解-向内疹毒内陷在治疗上能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即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代赭石-降下升麻-向上升提麻黄根-向内收敛葛根-向外发散二、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药物: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沉降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升降浮沉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升降浮沉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与药物性味有关性味辛、甘、温热的药物多升浮;如:黄芪甘温-升举阳气干姜辛热-温里散寒性味酸、苦、咸、寒凉的药物多降。大黄苦寒-泻下导滞芒硝咸寒-软坚泻下五倍子酸寒-涩肠止泻、止汗泽泻淡寒-利水渗湿主升主浮主降主沉升降浮沉2.与药物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如:薄荷(叶)-辛凉疏散风热辛夷(花)-辛温疏散风寒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多为沉降。如:苏子(种子)-降气平喘代赭石(矿石)-平肝潜阳、降逆牡蛎(贝壳)-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有些药物还有特殊性,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沉,苍耳子独升”升降浮沉3.与药物炮制有关沉降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升浮药,醋炒收敛,盐水炒下行。如:大黄峻下热结,邪热通便,酒炒后,可清上焦火热,治疗目赤头痛。升降浮沉4.与药物的配伍有关升浮药与大队沉降药配伍,则随之下降;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配伍,则随之升浮。升降浮沉四、升降浮沉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选药。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简而言之,即同病位,逆病势。升降浮沉2.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升降浮沉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指药物对于机体的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或者说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二、归经理论的确定依据1.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归经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症;脾经病变,常出现泄泻、腹胀等症;肾经病变,常出现水肿、遗精等症。如:杏仁、桔梗胸闷、咳嗽归肺经香附、钩藤胁痛、抽搐归肝经朱砂、黄连心悸、失眠归心经山药、木香食少、泄泻归脾经泽泻、山萸肉水肿、遗精归肾经归经2.还有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即形、色、气味、禀赋等的不同,进行归经的方法。归经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归经能指导医者根据病变所属经络脏腑部位而选择用药。归经理论使药物系统化,选药则更有针对性,用药走捷径。归经2.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如:同是利尿药,有麻黄的宣肺利尿、黄芪的健脾利尿、附子的温阳利水等的不同;又羌活、葛根、柴胡、吴茱萸、细辛同为治头痛之要药,但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归经3.运用归经理论,考虑脏腑经络相互关系而选择用药。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火上炎,目赤头晕,治疗时当选用黄柏、知母、枸杞子、菊花、地黄等肝、肾两经的药物来治疗,以益阴降火,滋水涵木。归经四、应用归经理论应注意的问题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归经3.还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准确。如:1)归经相同,性味不同,作用不同;麻黄百合归肺经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甘寒,养肺阴,润肺止咳,治疗阴虚咳嗽。归经2)性味相同,归经不同,作用不同;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入肺经,清肺火;入心胃经,清心胃之火;入肾经,泻肾火。归经3)性味归经都相同,作用亦不完全一样。杜仲沙苑子甘温,入肝肾补肝肾强筋健骨,安胎,降压,用于肝肾两虚之筋骨痿弱,胎动不安,高血压等。固精明目,用于肾虚遗精滑精及肝肾不足之视物昏花。一般而论,气味结合只反映药物的共性(一般规律),气味归经结合,能反映药物的个性(特殊性)。归经第五节毒性一、古代毒性的概念古代常把毒药看作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景岳全书》:「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二、现代毒性的概念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三、中药毒性的分级目前通行的分类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文标题:第四章 总论-药性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48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