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孔门弟子所著的《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我们,要积极从古人身上吸取宝贵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键词:教育孔子古代现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生活与春秋诸侯割据的时期,其时王室衰微,百家争鸣,私学兴起,而儒家成为百家之中重要的一派。孔子广收弟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在长期的从事教育工作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由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儒家思想对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即使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儒家的教育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是一种君子教育,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是德智统一,然后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孔子教育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以“文、行、忠、信”(《述而》)为“四教”。以仁爱为核心,发挥道德与智能的作用,在社会上立足。这种人才观也成为许多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诚然,道德是人依以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准绳,使得社会安定和平。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必须要过强的才干,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六门课程,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教育三部分。这三部分是人们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古代的儒家教育思想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一个人要成材,与他的理想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非常注重立志的作用,他以自己为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可见孔子对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他早年的立志,并说明了学习的最佳年龄。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因此他要求弟子要有远大的志向,甚至骂请教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这虽是他历史与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君子教育在物质贫乏的古代社会尚且有颜渊等人去实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我们更不能贪恋物质上的享乐,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为理想而奋斗的学习实践中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有一定的交际圈子,因此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2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可见,交友要谨慎,防止交上“损友”,连累自己堕落与腐朽。孔子说:“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映出对别人的一种尊敬和谦虚,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自我反思,而不是心胸狭隘,疾贤妒能的小人之心。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向别人学习是提高自己,与贤者看齐的有效方法。儒家思想重视学习的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关键是后天的学习,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才能去除蒙蔽,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成为仁爱、勇敢、正直的君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政》)学习的态度应该端正,做到“学而不厌”(《述而》),学习的境界提高了,就能从中获得快乐。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种学习态度是可取的,与其为了顾全面子而强以不知为知,是愚蠢的想法,虚心请教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学习的好方法。孔子甚至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已经很聪敏,但仍然热爱学习,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是能够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的途径。端正了学习态度,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习知识事半功倍。孔子说:“告往诸而知来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述而》)学习要建立发散性、联系性、逆向性等思维方法,才能“温故而知新”(《为政》),从已有的知识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主张学思结合,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空乏而不实,只强调一面或两者脱节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1]因此孔子反对空想,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认为与其作无用的空想,还不如学习一点知识更有好处。[2]孔子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他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中小奴隶主子弟都能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进入官僚体系,无论在政治上和文化教育上都打破了高级奴隶主垄断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的发展。[3]但孔子生活的时代,有教无类并不能真正在广大的地区实行,奴隶并不能真正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现代社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小孩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强调“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尤其是免费教育师范生政策的实施,将为我国培养大量的教育人才。真正做到“有教无类”。3孔子在教学中主张“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可以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现在我们的教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自己做人治学的准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4]但孔子在教学中却贯彻着这一思想。对于学生问仁、问孝、问政,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回答。如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他的回答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可见孔子有知人之明。在现代社会,由于学生过多,教师事务冗杂,反而难以做到这一点了。但现代社会选择的多元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对学生的发展费尽心思,因此现代教育也能使学生各展其才,各尽其能。孔子在教学中诱导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按朱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为达其辞。”[5]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领悟,有所启发,比起“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要好得多。《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从教育的视角来解读《论语》,探求《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对我们发展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际化的趋势强劲,但我们的文化教育仍应建立在深厚的民族土壤中,儒家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仍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参考文献:[1]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2][3]毛礼锐、瞿菊农、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4]《论语》中并未直接概括出这四个字,朱熹在《论语》注中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才”。[5]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世界数据印行。
本文标题:《论语》与现代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7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