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才智/308人资社科HumanResources&SocialSciences浅谈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刘阳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锦州121007摘要:信息技术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它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应优先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力争在新时期的全球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内外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模型;软件一、国外研究现状计算机应用于财务部门进行数据处理始于美国。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核算职工工资,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快捷、及时以及准确等优势,使人们对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那时起国外就开始了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美]GeogeH.Bodnar和WilliamS.Hopwood教授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主要介绍业务流程设计和系统开发,研究重点是账务、销售、工资等子模块的数据流、业务流。国外对信息化的研究有著名的诺兰模型,诺兰模型理论是由RichardL.Nolan和CyrusF.Gibson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并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里进行几次大修改。诺兰模型最初将企业信息系统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引入阶段、扩散阶段、定型阶段和成熟阶段[1],后来又发展为引入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和集成阶段。在此基础上,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他认为在集成阶段之后还有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这样诺兰模型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引入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著名的信息系统专家米歇(Mische)研究指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连续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是: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更新阶段。各阶段的特征不只在技术进展方面,还要涉及知识、管理、文化、人员素质等综合水平及其在组织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成本效益和准时性解决方案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逐渐增大,研究人员和公司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投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一些学者对信息技术的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信息技术的投资与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弱[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StevenRoach提出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ITProductivityParadox),该观点认为IT投资的实际生产力效应和期望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Solow对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现象做了简要的总结:“你到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唯独在官方生产力统计资料中看不到计算机的影子”。他的评价使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问题在学术界的影响更大。之后Loveman、Strassman、Weill等学者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资料,对信息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很多学者开始通过经济模型研究信息技术投资对企业生产力的影响规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rikBryniolfsso在经典Cobb-Douglas模型基础上提出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模型。他认为,信息技术在一开始时,是作为劳动力投入的替代品开始推广的,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开始普及,信息技术不再是企业固有生产流程其他投入的替代品,而是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和其他生产投入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生产力。二、国内研究现状1976年在财政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王景新老师率先提出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实现了我国财会数据处理电算化的构想,并开始了电算化软件模型的研究。根据会计软件的应用情况,可以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3]。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非商品化的定点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会计软件主要是自行研发与自行应用,此时统治中国会计软件市场的是万能、先锋、安逸等我们比较陌生的先驱们。就目前看来,当时的软件公司就是小的手工作坊,软件市场也不能称之为“市场”,毕竟那时,很多企业不接受计算机这一新鲜事物,对于使用会计软件记账也比较排斥。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国的会计软件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第二阶段(1988年—1998年)商品化软件大发展阶段,这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财务软件业架构基本实现,金蝶、用友这两大软件公司独占鳌头,金算盘、新中大另辟蹊径,同时,万能、先锋等曾经的软件巨头倒下。第三阶段(1998年—2008年)ERP系统大行其道,这是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相互融合的十年。1998年,用友和金蝶开发出了各自的ERP系统:U8和K/3。2000年前后,互联网席卷中国,当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原有的ERP已开始慢慢落后于时代了。这时,新中大老总钟韶先生出版了《终结ERP》一书,提出了基于联盟体资源管理的URP思想,金算盘提出了全程电子商务,其核心是eERP系统。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会计信息化向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阶段,从2008年开始,无论是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组织实施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会计信息化领域研究的问题无不涉及理论与实际,横跨会计、通讯技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摆脱理论研究的束缚,明确研究目标与责任,将各门学科知识相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Gibson,C.F.,Nolan,R.L.ManagingtheFourStagesofEDPGrowth[J].HarvardBusinessReview,1974,52(1):76-88[2]RichardL.Nolan.ManagingtheCrisesinDataProcessing[J].HarvardBusinessReview[J],1979,57(2):115-127[3]胡仁显,齐方正.会计信息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国会计信息化的演变和发展[J].财政监督,2009(3):3-5作者简介:刘阳,女,(1985--),辽宁锦州人,方向:财务管理
本文标题:会计信息化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7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