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关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关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考作者:徐立红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9年第07期摘要:紧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步伐,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让“课程思政”在体育院校落地生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理清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当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在实现路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关键词:体育院校;课程思政;训练思政【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7C-0090-02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高校均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体育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脚步,将“课程思政”覆盖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以培养体育强国所需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将“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渗透到体育院校各专业的课程及训练课程中。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还是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对新时代体育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体育院校作为体育人才的主要输出机构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及时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意义重大。(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在体育院校中,思想政治课与体育专业课、体育训练课并存,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改革并不是要将三种课程简单相加,也不是在三种课程之外设定一门课,而是要在三种课程中渗透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体育院校所有的课程都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体育院校的育人特色,还要从体育专业课和体育训练课中挖掘独有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体育专项教学和训练融为一体。(二)“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途径体育院校的教学和训练也要发挥育人功能,服务于体育生的成长成才。秉承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原则,专业课程和训练课程要兼顾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和训练课教练要注重对教学及训练内容的深耕,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点。龙源期刊网体育院校要以“课程思政”改革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塑造良好品德,实现知识传输、技能传授和价值传递的有效衔接。(三)“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体育专业的教师及教练要注意对“课程思政”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将理论传输、技术传递与育人有机融合,确保思政元素来源于教学内容和训练实际,同时又要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专业教学及训练过程中。从学生视角来看,完全感觉不到教师、教练对思政内容的传输,却在学习专业理论、实践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二、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结合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形势,体育院校面临的改革之路是艰难的,这与体育院校的发展现状有关,也与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对体育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有关。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为例,自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以来,经过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训练思政”的改革思路,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基于学院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对其他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情况的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改革,教师在心理和认识上准备还不够充分,有的存在观望、抵触或误解,有的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有的即便进行了改革也只是在专业课程和训练过程中直接添加思想政治内容。由于体育专业教师及教练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问题,直接导致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功效无从发挥或发挥不到位。2.有的体育院校教师或教练,在改革过程中,过度重视对思政内容的挖掘和讲授,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甚至将其片面理解为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灌输,忽视了专业课的规律。3.很多教师对于“专业”与“思政”有机融合的意义和重要性已理解透彻,但面对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给体育院校提出的新要求,认为专业课堂教学已面临很多挑战,再进行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很多教师感觉无从下手,这是体育院校的普遍现象。三、体育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为了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要综合考虑教师、教练、专业课程、训练课程等系列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课程为平台,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将意识形态主导性与课程的丰富多样性相结合。(一)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龙源期刊网“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将思政内容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课堂教学各环节。按照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原则,体育院校应加强对教师、教练的培养,增强教师、教练的思政意识,提升教师、教练的思政能力。建议各体育院校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教练员队伍有效整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改革团队,实现各层次教师的优势互补,以教师良性互动保障不同课程的协同育人。(二)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础缺少了优秀的专业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思政”改革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尊重课程建设规律,找准学生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中体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时注重对实际效果的考评,以考评促改革,建立改革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以全方位的监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三)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体育院校要以學生为主体,以学生获得感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角度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订,都要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在建设体育强国、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的要求下,各体育院校要立足办学定位,结合当下学生的思想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确定评价标准,保证“课程思政”的积极效果。参考文献:[1]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2]陈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研究[D].渤海大学,2007.[3]徐建光.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J].上海教育,2017,(4).[4]魏芳.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及路径[J].现代交际,2017,(5).[5]蔡玉生,邹俊中,高文举.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J].高教论坛,2016,(12).[6]武洪涛.基于高校思政阵地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德体共建模式——“悦动西京”健体指导工作室[J].教育现代化,2016,(31).[7]于朝阳,李思敏.高校体育课程中加强德育的探究和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8]胡琼,王敏.民办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J].学周刊,2016,(5).龙源期刊网
本文标题:关于体育院校“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7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