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高二选修语文 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注:第一个以及第三个“道”是名词,道理;第二个“道”是动词,说出。第一个以及第三个“名”是名词,名字;第二个“名”是动词,叫出。“非常”是“不是永恒”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道”——宇宙观“道”(如果)可以说得出,它并非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那它也不是永恒的“名”。释义:原文:注:释义:因此,我们用“无”来命名万物的开端,用“有”来命名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始:指开端;母:指根源;名:指命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徼:边界,极限;玄:玄妙妙:微妙;释义:因此,可以从永恒的“无”中去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可以从永恒的“有”中去推知万物的极限。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原文:释义: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谓“道”?《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没有谁使它们这样,是从来就自然而然的),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本章旨在说明: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作:生长;始:拒绝;生:生养(万物);夫:句首发语词,无义;有:占为己有;去:失去。唯:表原因的语气副词;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有互相对立而协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去拒绝。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虽然(对万物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才不会失去。译文:本章内容分两层次: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十九章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本章针对社会病态,老子提出治理的方案。老子主张摈弃智慧、仁义、巧利,他认为“智慧”成了弄虚作假、博取功名的手段,“仁义”成了扰民的借口,“利欲”让统治者积聚财物,引来盗贼。这章,“仁义”与朴素相对,圣智与绝学相对,巧利与少私寡欲相对。“素”和“朴”是不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七十八章: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译文: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几乎同于大道。译文: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译文: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不露锋芒。八十章: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使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你能针对《老子五章》的某些说法提出自己不一样的见解吗?
本文标题:高二选修语文 儒道互补之《老子》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59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