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理解古代诗歌思想感情
理解古代诗歌思想情感(一)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苦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2.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5).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3.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抒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5、亲友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鉴赏一般都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因此,诗歌的思想感情就寄寓于诗词的字里行间。1、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2、看作者。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田园自得,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豪迈,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了解这些对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和感情很有帮助。3、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印记,诗歌鉴赏是要注意这种文学时代特征上的不同。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4、看小序、注解。古诗词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对理解诗词内容很关键;若诗歌后附有注释,也要仔细审读,因为这其中有的提供背景材料,有的介绍作者、朝代,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有的还可以暗示相关问题的答案。5、看意象。意象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诗词中很多意想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月亮,往往暗含思念。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还有很多是个形象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诗人的形容和描绘来判断。6、看关键词。抓住诗词中最能概括思想内容或情感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或议论性的,在诗词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中,只要抓住了“最羡鱼竿客”,就能轻松得出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感。
本文标题:理解古代诗歌思想感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1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