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基于社区营造的乡村建设案例研习
社区营造的乡村建设案例研习摘要:随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乡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碧山计划“一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却也因为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成为了知识分子的乌托邦。但是正在全国上演的乡建大戏并没有停止,虽然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在摸索阶段,但是其中不乏好的案例值得研究和学习。不能定义其为唯一形式,但其中的工作方式、转变的观念、合作模式却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本文以台湾的乡村社区营造和2013年内地试点规划的村庄为例,对其建设背景、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和碧山做对比,探索相对更好的乡建办法。关键词:社区营造;乡建;桃米村;北沟村不管是政府主导、民间人士参与,还是乡村精英带领,多种乡村发展模式正在广大乡村地区实践着,有些被当成范例,有些也饱受诟病。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一场关于“乡村怎样建设更好”的探讨。2011年6月,艺术下乡项目“碧山计划”开始了。发起人欧宁和左靖最初秉着无政府主义思想,“通过让知识分子、艺术家与农村居民共同协作,试图提供一种新的乡村建设思路,从而避免农村被简化为旅游景点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并拓展出一种全新的徽州模式——集合土地开发、文化艺术产业、特色旅游、体验经济、环境和历史保护、建筑教学与实验、有机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的乡村建设模式”。①几年过去了,“碧山计划”对乡土建筑的改造及功能的置换让人看到了艺术家的创意和热情,也的确吸引了一批游客和外界的关注。虽然欧宁说这种模式是不同于北京798改造上海莫干山这类改造再生模式,但是笔者看来却并无差异。当地村民的生活并没有改善多少,观念也并没有成长起来,仿佛是知识分子自导自演的一场舞台戏。近年来,也有不同于碧山计划的乡村建设活动,不能说这些村子一定是成功的,但是可以借这些案例看看我国乡村建设还有那些可能。1.注重社区营造的台湾乡村建设1.1背景介绍20世纪90年代,台湾经历了城镇化转型,和当前中国的情况一样,大量农村人口进如城镇,出现城乡差距大、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加剧等危机。农民工在城里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加剧,乡村没有特色,乡土建筑没有得到保护,地方文化逐渐失去特色,民众和政府之间信任感薄弱。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带动乡村发展,台湾挺行了社区发展及改造行动。同时台湾出现了很多关心居民生活的民间组织,这给政府带来了压力,也推动了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1993年台湾文建会改变了以前的工作模式,引进日本的造盯模式,并于1994年施行“社区营造”策略。但是政策施行的开始并不顺利,和当前内地的情况一样,虽然公众参与强调了,但是村民和政府都已经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指导,所以这样的发展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地区生活环境品质,甚至发生冲突。另外,参与社区营造的人员并没有长期蹲点的习惯,加之对当地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对当地的逻辑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不能理解,无法以切合实际需求和文化脉络来推动社区营造。所以这时期的建设经验基本是从其他地方拷贝过来的,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被简化成了建设活动,一切回到了最初。局面出现转机是在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之后,大规模的重建计划中加入了“社区营造的新意识”,充分发挥灾民自身的力量重建家园,这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民众切身体会了建设的不容易,大大提高了他们对社区建设的主动性。1.2案例——桃米村桃米生态村是在台湾南投县西南方约5公里处的一个美丽山村,此前桃米村以农业为生,随着农业的衰落,桃米村经济凋零。“9.21”大地震之中,桃米受灾惨重,灾后重建工作也迫在眉睫,也是桃米村转型的契机。地震发生之后,基金会成为桃米建设重要的部分,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坚持给村民举办和组织各种的培训,他们认为,知识培训是所有乡建活动的基础,也是意识改变的方法。培训让村民充分了解了社区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知识。同时基金会积极与村民商量和策划,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大家一起清溪”是“新故乡”第一个公共行动。自从部分耕地抛荒,桃米的物种多了50倍,桃米的每个角落都很好的贯彻了生态为本的理念。实践证明,发展桃米生态村的理念为村子带来了巨大收益。最好的生态环境和桃米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城里人来观光度假。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主营生态产业,其他村民经营传统农业,农业的保留也因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升值。通过十年的湿地保护、建民宿等重建工作,桃米从一个衰落的乡村转为台湾乡村发展的典范。1.3经验总结①台湾社区营造式的乡建工作注重知识培训在前,建设工程和商业经营在后,凝聚人心建立政府、设计师与村民之间的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石。这种民主开明的社会氛围不仅让村民掌握建村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交流技巧,也让村里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儿园孩童都知道村里什么时候要建广场什么时候要建电影院,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宣传出来的规划建设项目是踏踏实实按时按量完成的,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对于为什么要连小孩都要知道村子的规划,台湾“乡愁经济”社长林德福到同济大学做关于“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分享”的讲座时曾表示,小孩长大了以后就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能在他们小的时候就种下和社区营造共同参与的种子,那么他们长大了整个社会的建设风气都会因此改变。②做与村民生活相关的事,这是桃米村和碧山计划的很大区别。如果脱离村民自身的生活,不切实际的引入很多不属于乡村本身的东西,等于只是把城市的组成部分复制到乡村。虽然碧山那样的乡建活动也是一种创意,短时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当热度退去之后,就像被孤立在乡村的房子,是没有根基的。同样有一个咖啡馆,有外来精英打造设计和村民自己出主意筹资设计建造的咖啡馆对村民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就像一个广场上的雕塑,可有可无,而后者却像村民自家的水龙头。③有愿意协助与赋权村民的领导或政府部门。一直以来,我们的村民与下至村长上至镇长市长的官员都是极不信任的。这也是内地乡村实行社造的不利因素。其实台湾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如此,村民和政府的矛盾很大,后来是政府主动做了一些踏实的乡建工作,取得村民信任后再开始下步工作的。后面又成立了社区组织团队,他们都是从村民中产生并由村民推选的,专门代表村民与政府一起出谋划策。所以,万事开头难,很多工作要慢慢做起来,坚持下去总会有好的结果。2.内地社区营造实践2.1背景介绍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启动“一省一村”村庄试点规划,旨在打破传统规划思路,创新村庄规划方法,形成一些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村庄规划。对于规划的编制方法,通知明确要求深入村庄调查,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村庄实情和村民需求进行扎实了解,全面收集规划基础资料。同时注重村民参与,在规划调研、编制、审批等环节,向村民征询意见、公示规划成果,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最后强调部门协作,试点村庄所在县(市、旗)要成立协调小组,由县(市、旗)级领导负责,建设、财政、国土、环保、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在村庄规划中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并推进实施。2.2案例——北沟村北沟村在北京市怀柔区中部,距中心城区约80公里,交便利。村域共3.22平方公里,村庄面积8公顷,全村共148户村民,344人。北沟村与慕田峪村、辛营村和田峪村组成了“长城国际文化村”,长城景区带动了北沟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北沟村是京郊典型的旅游村庄,在此背景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接了北京市唯一试点村庄北沟村的村庄规划。此次规划的亮点有以下方面:1.设计团队直接驻扎乡村,深入调研和乡村建设。设计团队在北沟村设立工作地,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另外,这样的工作方式让设计人员与村民建立了更亲密的联系,这样更方便做入户问卷调查,进行实地踏勘并在现场画图。这样改变了以前走马观花式的乡村调研方式,真正挖掘的村庄的价值,针对村民意愿和村庄发展需求量身定做规划。2.充分考虑多方诉求,达成共赢。北沟村村情复杂,在村民立场,传统板栗种植不仅辛苦,经济效益也不好,同时村里有劳动力的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选择经营农家乐,但是一些愿意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因为缺乏资金或者自身房屋位置偏等问题而选择观望,年老的村民对村里的特殊感情希望能继续保持村里的环境;外资企业代表希望北沟村能继续保留原来的景观环境,这样有利于打造高端有特色的精品度假产业,不希望有大规模破坏原有自然环境的建设;政府方面希望更能突出北沟村的文化品牌。充分掌握了这些需求之后,设计团队提出将板栗产业集体化经营,村民以板栗入股分红,同时计划未来聘用村民为联合农场的工人,提供就业岗位,此外联合农场还发展观光农业;在发展农家乐的问题上,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鼓励采用村企联营、村民自营的方式,发展酒店、会所和民宿。同时开发乡村手工艺品,保持村庄古色古香的环境,形成地方文化载体。3.规划留有弹性。北沟规划采取渐进式的改造模式,没有提出终极蓝图,只是在改造的时候确定应该避免的做法,建议比较好的做法,村民可以自愿改造。同时设计团队先选取样点改造了农宅,以便其他村民可以更直观的明白设计人员的意图。这样村民的美感也逐渐被培养起来了,以后村庄环境的改造也能更方便。4.注重公众参与和实施落实。北沟村庄规划不是快速开工快速结束的过程,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和村民有更多的机会沟通,团队和当地政府以会议、座谈会、走访或者项目策划书让村民在更细致的建设上有选择的权利,比如对路灯的改造,项目组对现状路灯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开展讨论会,成立路灯改造自管小组,确定改造设计的多种方案在村民大会上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提的意见修改方案最后再次召开村民大会最终确定方案。方案确定后制定阶段性改造工作、管理制度。公布村规民约和历次会议记录了,定期公开财务和路灯的维护,改造后听取使用意见并及时讨论解决问题。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很细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量身定做乡村规划是未来乡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批量化的设计虽然仍在上演,却走不到未来。2.3经验总结不能忽视的是,北沟村的精细化和接地气的建设是因为有政策的强大支持。对于没有特色资源和优势区位的村子一般得不到这样的福利,但是这个工程的意义就在于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近跟随老师也走访了浙江的一些村子,发现很多情况是类似的。产业方面,传统的农业因为其低收益和高劳动强度遭到嫌弃,年轻劳动力更多流失到城市。在发展新的产业方面,很多村子最先想到的就是发展旅游业,而发展旅游业最先想到的就是建酒店、农家乐,但是村民对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也是持观望态度,北沟村中的集体经营、将传统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村民自愿改造民居等方式为这些村子提供了参考,更重要的是,北沟村进行了招商引资,由专业的第三方参与开发,是村里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而且这些第三方很注重对村里环境的保护以便高端精品化的旅游产业发展。现在的村子很多都想发展旅游,但是高效的开发模式是很多消息闭塞的本地村民想象不到的,如果设计人员多点这方面的知识和渠道,也许能提更好的建议。在乡村建设和景观整治方面,很多人都会说要用乡土建筑和景观材料以形成本地特色,但是村民往往采用更方便更快速的材料修建房屋和建设乡村各种硬件设施。例如最近笔者到过的浙江余姚市四明山镇的棠溪村,棠溪盛产石材和竹子,而且石头非常漂亮,是城市居住区里常用的景观石,有红色的有米色的,穿村而过的河流里都是红色石头。棠溪的老建筑都是漂亮的石头房,但是近两年村民修建的房子都是混凝土的,屋顶就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蓝色和红色的屋顶,房子外面贴了花花绿绿的瓷砖。究其原因,村民认为这样修好看,而且石材贵且麻烦,而被城里人视为景观重要元素的竹子却被村民以低价贱卖。如果能有北沟村设计人员那样驻地的指导建设也许情况会好一点。除此之外,北沟村设计人员提供样本建设,村民看后觉得好也跟着改,慢慢的审美观念改变了,这是很好的方法。另外,棠溪村也有很多外出的人员,但是我们联合村委组织召开了一次外出精英的座谈会,会上人们如北沟村一样踢了很多想法,但有一个问题是,还生活在棠溪的村民对当地村委却不信任,村委也没有耐心去做更多的意愿收集,但是我们期待下次去的时候带着设计的方案联合村委再组织驻村村民大会,所以关注村民意愿、注重实施、慢慢改变村民观念的乡村设
本文标题:基于社区营造的乡村建设案例研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2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