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觅渡-觅渡-渡何处》课堂PPT优质课件
觅渡,觅渡,渡何处.作者介绍:•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散文集:《夏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学习目标•(一)了解瞿秋白的事迹,学习瞿秋白的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整体感知,探讨瞿秋白的精神。•(三)学习此文的语言以及写作手法。..•瞿秋白(qúqiūbái)原名瞿双,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1927年7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与王剑虹瞿秋白一家1923年,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相识、相爱,不到半年即结合。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结婚7个月后,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瞿秋白曾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与杨之华瞿秋白第二任妻子杨之华。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是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20岁时,她和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相爱成婚,杨之华与沈剑龙生下女儿沈晓光。后来,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并嫁给了瞿秋白,然后把女儿沈晓光改名为瞿独伊。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少年瞿秋白与父亲瞿秋白主持“八七”会议的地方.瞿秋白上海故居.1929年与妻子杨之华在苏联瞿秋白与王剑虹.瞿秋白著述.批判瞿秋白的文章.瞿秋白书法作品瞿秋白手迹.瞿秋白与鲁迅鲁迅赠言.油画《瞿秋白在狱中》纪念瞿秋白诞辰90周年邮票.2020/6/17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一:瞿秋白简历•1899出生于江苏武进(现常州)。•1917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参加“五四”运动。与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1920任《晨报》特派记者,赴苏联。十月革命后中国人第一次在苏联向国内发出各种现地报导。•1922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1924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1928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当选为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等。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1934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一、作者笔下的瞿秋白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再加以总结概括。.1、作者对瞿秋白的初步印象:“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他可以选择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可以成为一个教授、学者、作家、翻译家、画家、金石家、书法家…名利、地位会滚滚而来;•但他选择做一个革命者,情急之下用自己的珠玉之身去救国救民,担负起天下兴亡,前途是坎坷未知。.对生•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引导:投笔从戎(班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对死•美丑对比中体现体现瞿秋白在死的考验面前的崇高,烘托中可见伟大人格的可贵。•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引导: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问:在叛变革命与忠于自己的信仰之间,他选择了舍生取义。英雄和烈士们就义的场景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说说那是怎样的一种场景?而瞿秋白是怎么做的?(概括文中句子)•大多数革命者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伟大,崇高,神圣。完美。•瞿秋白除了英勇就义之外还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剖析自己的灵魂,献出自己的尸体。.对名•“《多余的话》,拿着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灵魂,剖析着从绅士家庭走出的自己是怎样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的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的煎熬。以致在一度时期这篇解剖书成了定他为叛徒的罪证……”(文中语句)•鲁迅的《野草》——心灵的探寻。《呐喊》《彷徨》展示的是心灵的印痕。•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为虚名,君子坦荡荡。.•他才华出众:可以成为金石学家、翻译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名医。•他视死如归:谢绝劝降,从容就义。•他心忧天下: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把自己的珠玉之身扑上去。•他淡泊名利:解剖自己的灵魂,淡泊名利生死。•他不负其心: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瞿秋白的人生航线臣服叛变舍生取义完美的句号打破完美纯粹的文人革命家出发?.[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瞿秋白的人生航线(三、四、五段)纯粹的文人臣服叛变革命家完美的句号舍生取义打破完美出发对生对死对名.小结:•回顾瞿秋白的一生,他从常州出发,觅渡到北京,他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成为一个革命家;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面对生的希望,他选择了舍生取义;原本他可以死得轰轰烈烈,但他又写了一篇《多余的话》,非要说自己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二、作者用了那些手法来写瞿秋白?•对比、衬托。•用李逵突出他以柔弱之躯去救国救民;•用“听课的人挤满礼堂······教师也挤进来听”突出他讲课水平之高;•用郑振铎求印突出他治印水平之高;•以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突出他明晓生死大义······•用梁实秋的“与己无关”反衬他的爱国情操;•用我党历史上的叛变者突出他的忠贞不渝。.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对比和衬托•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三、思考:文章为什么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题?1、祠堂前,原有一条小河,叫觅渡河。2、很好地概述了瞿秋白探索的一生。3、同时,是对瞿秋白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020/6/17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人生之旅开始扬帆起程,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航线?(1)问:如果光倒流到1919年,瞿秋白20岁,马上要从俄文专修馆毕业了,在他面前有着怎样的人生选择?不同道路的前景如何?根据原文句子回答。勾画瞿秋白的人生航线.•人生的第一次觅渡教授、学者、作家、翻译家、画家、金石家、书法家……纯粹的文人——名利、地位革命家——坎坷、未知出发.(2)问:时间到了1935年,瞿秋白被捕,在他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生死抉择?他是成为_____,还是成为_____?懦弱的叛徒英勇的战士.瞿秋白的最后一次觅渡舍生取义完美的句号打破完美高呼口号、献身革命、隐恶扬善、内外彻底的鲜红、把人生投入革命剖析灵魂、献出肉体、“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把革命投入人生——伟大、崇高、完美——平凡、真实、争议.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三个“如果”,如何理解?•第一个如果:“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是想说他怎样看待“生”,看待生命的价值。他不是普通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有文才、画才、医才、翻译之才,他身体里的含金量要比常人高得多。但是他不顾影自怜,不怀才自惜,一旦民族大众需要就将自己的珠玉之身扑上去,好像用一块纯玉、一块黄金代替一块石头、一车土去堵决口。这是一种最伟大的无私,最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只是一般的献出生命更可贵,更可敬,更耐人思索。•第二个如果:“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是想说他怎样对待“死”,说他对死的态度。秋白是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深明生死大义的人。他是个英雄,但决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传统形象的草莽英雄、
本文标题:《觅渡-觅渡-渡何处》课堂PPT优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3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