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读
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讲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宛城区委党校田野学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重大意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青年人锤炼、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每名青年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跟随青年习近平足迹找寻青春无悔的密码。习近平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到陕西当知青?“黑帮子弟”习近平去插队时,母亲齐心给他做的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1974年12月,延川县召开第四次团代会。习近平与文安驿公社参加团代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一、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从40年前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那天起,“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就成为牵引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这足以启示我们青年人,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何毅亭,陕西省汉中一中初中学生,1968年12月至1971年4月在汉中市铺镇公社姜埧大队插队。1971年5月招工进入汉中通用机械厂工作。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现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2、“近平是北京知青当中年纪最小的”近平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起当时出发的情景。他说:“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戴明,1952年生。北京市海淀区西颐中学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住同一孔窑洞。1970年招工离开梁家河,曾做过教师、科技副县长,西安地质学院产业处处长,在长安大学公安处副处长(正处级)任上退休。3、“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我们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王宪平(小名:黑子),1951年10月出生,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人。当年的返乡知青,与村里人一起去文安驿公社把习近平等北京知青接回梁家河。1971年2月参加工作,曾担任延川县交警大队协理员,2013年4月退休。4、“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对他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就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陶海粟,1969年从北京清华附中到陕西省延川县段家圪塔大队插队,1971年被招聘为干部,曾先后任县团委书记和公社书记。1978年2月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现为摩科瑞能源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兼中国公司董事。5、“1972年到1973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记得近平跟我聊过他那时候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武晖(小名:铁锁),1954年12月出生,梁家河村民。1971年成为民办教师,1973年进入延安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15年退休。二、培塑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青年人成长成才,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扎根基层,在火热的青春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1、“近平有威望有能力积极地融入社员当中”近平来到梁家河以后,一直就在学习我们当地的方言,到了后几年,特别是当支书以后,他可以完全用延川方言跟大家交流了。平时,近平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小孩很爱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武晖(小名:铁锁),1954年12月出生,梁家河村民。1971年成为民办教师,1973年进入延安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2015年退休。2、“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近平能够对农村一位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从这件事上,我感到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雷榕生,1949年11月出生;雷平生,1951年8月出生。兄弟二人与习近平同为北京八一学校学生,1969年1月13日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雷榕生分在梁家塌村,1973年9月上大学,先后在延安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工作,2010年6月退休。雷平生分在梁家河村,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1974年10月上延安大学。1977年毕业后在北京市科委营养源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学习和工作,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3、“近平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那一天,我在梁家河采访近平,和他谈了很多。采访中,他讲到群众的“功劳”就滔滔不绝,但是一讲到自己就讲得很少,很简单。我心里就想:“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曹谷溪,笔名谷溪。中国作协会员。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山花》文学报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4、“近平不说空话大话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近平开会,他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积极参与讨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曹谷溪,笔名谷溪。中国作协会员。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山花》文学报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曾采访习近平,写成延川县大办沼气的通讯《取火记》。5、“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近平那时年龄很小,但是很稳重,做事情很认真,是个实实在在想问题、爱思考的人,话语很少,比较内秀,没有一些干部子弟那种张扬。我和他是在延川县第一次见面,互相一介绍都是知青,就这么认识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黑荫贵,生于1948年,北京汇文中学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同一批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分配在关庄公社关庄大队。1973年抽调为拓家川公社团委书记,后供职于陕西渭南供电局,1989年调回北京工作,2008年退休。6、“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近平不忌生,哪怕是一次面都没有见过的陌生人,只要坐在一块,他就有话说。有时候,我们在公社,各个村子里都来人了,互相不认识,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近平也能和大家拉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刘明升,男,汉族,1950年8月生,陕西延川人,1972年4月入党,1970年3月参加工作,中专文化。历任延川县文安驿公社团干、知青专干,公社副主任、副书记,马家河公社主任,拓家川公社党委书记,冯家坪公社党委书记,县外贸局党委书记,文安驿镇党委书记。1994—2002年任延川县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2002年于延川县政协退休。三、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这就向我们青年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青年人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券”和“资格证”。1、“近平非常注重让村里人学习文化知识”在平时劳动和生活中,近平和村民们朝夕相处,聊天的时候他不仅给大家讲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普及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学习文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王宪平(小名:黑子),1951年10月出生,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人。当年的返乡知青,与村里人一起去文安驿公社把习近平等北京知青接回梁家河。1971年2月参加工作,曾担任延川县交警大队协理员,2013年4月退休。2、“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一方面,就一个观点找出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雷榕生,1949年11月出生;雷平生,1951年8月出生。兄弟二人与习近平同为北京八一学校学生,1969年1月13日又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雷榕生分在梁家塌村,1973年9月上大学,先后在延安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工作,2010年6月退休。雷平生分在梁家河村,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1974年10月上延安大学。1977年毕业后在北京市科委营养源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瑞士、法国、美国等国家学习和工作,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3、“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在窑洞里的时候,近平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写字很规矩,一笔一画地写,每一个字都整整齐齐,清清楚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赵华安张春富(曾用名张春福)二人均为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赵华安,1953年生,1970年底入伍,退休前在海淀区市政园林局工作。张春富,1952年生,1971年在延川县永平镇政府参加工作,2012年退休。四、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这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青年人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早日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的领军人。1、“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可以说,在农村的七年时间,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他讲为人民脱困,讲得非常具体,可见他对这件事情了解得多么细致深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对象:孔丹,1947年生,北京四中学生。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中信改革
本文标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4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