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三、教学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四、教学准备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2.教学挂图。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21.背诵《江南春》。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3(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4.和家人一起春游。[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附:《春日偶成》改写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这一天闲暇之余,我信步走出家门,欣赏明媚的春景。屋外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天上的云淡淡的,和煦的春风吹拂在我的脸上,暖洋洋的。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时分。我走在乡间田野,路边绿草丛生。草丛中夹杂着各种颜色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它们竞相开放,娇艳欲滴。柳树也不甘示弱,抽出了新的枝条。一阵微风吹来,柳条随风飘荡,宛如姑娘甩动着她那迷人的小辫。我走到小河边,只见河水清澈见底:蓝蓝的天,淡淡的云,青青的柳,再加上各色的花花草草倒映其中,小河真是美不胜收。还有那无拘无束游来游去的小鱼,一会儿钻入河底,一会儿又探出水面,玩得那么悠然自得,令人羡慕不已。我继续悠闲地走着,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一位扛着锄头的老伯与我擦肩而过:“程学士,您怎么有空出来呢?”“随便走走。”我微笑着回答老人家。或许老人以为我是在学着小孩偷闲玩乐呢?就算是吧,繁忙的工作之余,到4郊外欣赏一下美景,放松一下心情,不也其乐无穷吗?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本文标题:磁电式仪表好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7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