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健康现代人的共同感受:►(压力重——心理不健康)活得真累►活得真累是一种非疾病性症状就是第三状态——心身虚弱综合症。►这种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心身受损的第三状态,是人生的危机与悲剧。►据统计,在中国处于第三状态的人已经超过七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划分方式很多:►一般有统计学标准;主观经验标准;适应状况标准;症状标准等。►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均匀。心理健康认知健全思维敏锐情感稳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具体包括:认知健全、思维敏锐、情感稳定、人格健全等。►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心理健康或者判断我们自己是否心理健康,目前有四种标准。►第一种标准是比较直接的,就是有没有症状。►这里讲的症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就是躯体疾病的障碍,当然是症状。另外就是精神活动方面的,在精神病学或心理健康.►第二种观点,即心理健康的人是指那些具备了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人。也就是说,什么叫心理健康呢?不是说没有症状,而是指你具备了哪些或是多少优秀品质,或是一些良好品质,到目前为止,关于有多少良好品质也是众说纷纭的,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九种积极的品质。►幸福感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自尊感个人的成长►心理学家认为,每七年的时间,人的身心都会经历一个危机与转变,每隔七年,身体所有的细胞会完全更新,以平均来讲,如果你的寿命有七十年的时间,事实上表示你的身体已经死了十次。每到第七年的时候,一切都改观了,正如同季节的变换。自出生到死亡的那条线,在七十年之中完成了十次的循环。►一至七岁:以自我为中心►七至十四岁:以同性情谊为重►十四至二十一岁:性蓬勃发展►二十一至二十八岁:追逐成功与物质的野心►二十八至三十五岁:追求舒适与安全►三十五至四十二岁:传统的拥护者►四十二至四十九岁:渴望宗教与灵性►四十九至五十六岁:往内在世界探寻►五十六至六十三岁:摆脱社会的羁绊►六十三至七十岁:回归孩子似的纯真个人的成熟►是指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人际关系,环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处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能够非常得体►人格的完整►(《心灵的七种兵器》:悲伤、愤怒、内疚、恐惧)►有效地适应环境►在环境中保持独立►这样一种心理健康的观点,就是从正面来讲,看是不是具备了一些积极的或适应性的心理品质。如果具备了这样一些心理品质,那你就是心理健康的。►第三种观点,一般不太会被用到,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观点。在不同文化下,需要有不同的心理健康的模式。►第四种观点是心理统计学,或统计学的观点,是指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处在一个中等水平上,凡是偏离常态的行为就是不正常的。►关于心理健康还有三个重要的观点。首先,心理健康到底是一种目标,还是一种过程?►第二个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第一,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社会上公认的好人?第二,关于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是否一个成功的人或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个问题是心理健康的人是否都一样,心理健康是不是有一个固定、单一的模式,还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二、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弗洛伊德引言弗洛伊德自己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对人类集体自我的巨大打击: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19世纪英国——达尔文——进化论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地形学本能论:自我本能、性本能焦虑论:早期性欲论梦论三部人格结构本能论: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焦虑论:后期人格学说——心理地形学人格学说——心理地形学意识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解除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事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担负一定的稽查作用。当前意识丧失警惕,被压抑的欲望或本能也能伪装的渗入意识。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非理性等。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格学说——三部人格结构超我super-ego: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自我ego:代表理性与机智。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过滤器。本我id: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快乐原则。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本能论——本能的四个特点►根源性:源于人体内部的需要或冲动,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目的性:消除某种本能刺激的根源,满足体内需要状态;►对象性:所利用的对象及采取的手段;►动力性:数量与强度由本能所拥有的心理能量的多少来决定。本能论——理论早期自我本能:自卫本能。有助于个体自我保护的原始性冲动;性本能:生殖本能。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晚期生的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死的本能: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焦虑论►早期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所转变而来的,即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具有现实神经症的特征:即神经症首先出现为因,焦虑后出现为果。►晚期自我是焦虑的根源;焦虑先存在为因,其他症状为果;三种焦虑:客观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防卫机制——安娜·弗洛伊德。性欲论►弗洛伊德三大理论支柱之一,区别于新精神分析的主要之处。把性欲理解为寻求广义上的快感,由力比多所驱动,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发生原因。梦论►弗洛伊德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了解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把梦视为被压抑的愿望伪装的满足。具有显梦和隐意两种梦的四中工作方式:凝缩、移置、象征化、润饰。►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把人的一生分成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1岁,口唇期。►第二个阶段是2~3岁,称为肛门期。►第三个阶段叫生殖器期,开始出现了性别的差异。►第四个阶段是潜伏期。►在弗洛伊德看来,前三个阶段就决定了个人将来人格的发展。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出现了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人格发展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成年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弗洛伊德据此界定了三种病态的人格。►一种叫做口唇人格,即口唇期出现问题后产生的影响。其最大特点就是自恋►第二种是肛门期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导致的肛门人格。其特点第一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第二个是反权威,所有的权威都要反。►第三种,如果在生殖器阶段出现问题,那就是生殖器人格。生殖器人格是有性别差异的,男性生殖器人格的典型特点就是跟人讲话一定要好好讲,但是一定要带上大棒。女性的生殖器人格是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表现是当与男朋友相处的时候,仍然是小女儿与父亲相处的模式。►第四个阶段是潜伏期。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从五六岁到青春期,小孩子的兴趣完全被自然界或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没有什么性的想法了,直到青春发动期。►从青春发动期开始一直到最后,即第五个阶段,叫做成熟的生殖期。这个阶段人的典型特点就是有能力去爱,他能够摆脱在生殖器阶段所产生的恋父或恋母情结,能够摆脱这样一种阴影,能够健康地去迎接这种深沉的感情联系和性的联系,同时能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就是产出性的活动。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2.人本主义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性是丑恶的,所以精神分析理论施称作是“对人类自尊心的第三次打击”。►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人的本性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将是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友好的、合作的。►“在我这一生里面,我打交道的各种人里面包括强奸杀人犯,各种各样变态的人,但最让我振奋的是:我发现这些人的内心深处也存在着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正如你我一样。”►——卡尔·罗杰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心理健康的人是指能够把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逐渐地发挥出来的人,能够顺利发展的人。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够按照这样一种自然发展趋势去发展。为什么不能呢?因为社会环境的约束。3.行为主义的观点►在行为主义的观点看来,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学会了一些适应的、积极的行为,而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健康也是因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学会了一些坏的行为;第二,是没学会适应的行为。这是行为主义基本的观点。即心理障碍或心理不健康,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是你学会的,是因为学会了这些不好的行为或没有学会好的行为。►行为主义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效果律,是指人们作出的某种行为如果受到了奖励,那么下次他会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如果做出的某种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么下次做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会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在行为主义看来,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4.认知理论的观点►认知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心理健康,取决于头脑中的观念,也就是思维的一种定式或模式。具备适应性的理性的模式,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思维模式有问题的人。有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模式,使你产生了心理障碍。5.中国人的心理卫生观念►拿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思想是以君子和仁人作为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我们把君子和仁人的标准分成七个方面。►首先是君子是能够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第二个特点是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思想特别注重礼仪,而且认为一个人应该能够做一些基本的判断。►第三,能够保持情绪平衡。►第四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第五是通过反省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第六是能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七是以“止于至善”作为发展自我的目标►另外,在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里也提出了很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第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不为物欲所累;►第三,不妄想妄为;►第四,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第五,生息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第六,心神宁静,不是心潮澎湃;►第七,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第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结阴阳而调刚柔,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三、心理健康者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提出的这样一个健康的概念: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首先,作为健康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和生理或躯体健康是必需的。►第二,尽管心理健康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能够胜任各种社会责任,并且跟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第一,良好的身体条件,生理功能正常,不要出太多的问题。►第二,内心的和谐。►内心冲突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个是“双趋式”冲突,就是有两个
本文标题:第二讲-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0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