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踏莎行秦观一《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作者简介(1)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之一。(3)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1084)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毛泽东与三绝碑1960年3月12日,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时,问起“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苏小妹三联三难秦少游小妹虽小,小手小脚小嘴,小巧但不小气,你要小心。少游年少,少家少室少妻,少见且又少有,愿娶少女。三.写作背景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四.整体感知上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郴州旅舍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下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找出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五.词赏析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1)“雾”、“月”是指什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2)“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4)桃源指什么?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作者苦苦追寻,多方探寻。却是“望断无寻处”。““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此三句所营造的境界,所描绘的画面。夜雾凄迷、月色朦胧的画面,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境界。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用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莫道不销魂,一失一迷一望断!孤馆春寒今又是,杜鹃斜阳正伤心。”沦落天涯,春寒料峭,独处客馆,往事纷纷,不寒而栗。(1)“闭”有何妙处?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2)有人认为“斜阳暮”语义重复,你是如何认为的?夕阳在渐渐西沉人生在慢慢耗费理想在缓缓磨灭痛苦在时时滋长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其实正是这种重复,才强化了感情的浓度,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渐次加深的黄昏阴影的心理感受。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词上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哪些是实些,哪些是虚写?楼台津渡桃源虚孤馆斜阳实由此看,词的上片除了借景抒情,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虚实相生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1)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2)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3)“砌”字有何妙处?试作分析“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4)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1)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二、“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三、“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是呀,春秋置换,日月交替,这从指尖悄然划过的时光,没有一点声响,没有一刻停留,仿佛眨眼的功夫,半生已过。人活在世上,就像暂时寄宿于尘世,当生命的列车驶到终点,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微笑也罢,苦笑也罢,都不得不向生命挥手作别。我们无法挽住时光的脚步,无法改变人生的宿命。但我们可以拿起生活的画笔,把自己的人生涂抹成色彩靓丽的颜色。生命如此短暂,岂容随意挥霍!只有在该辛勤耕耘的时候播洒汗水,一程风雨后,人生的筐篓里才能装满硕果。就算是烟花划过天空,也要留下短暂的绚烂。只有让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丰盈充实,才不枉来尘世走一遭。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一趟人生旅程,总该留下点儿什么!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也是行色匆匆的奔波。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前行的路上,有风也有雨。有时候,风雨扑面而来,打在脸上,很疼,可是,我们不能向生活低头认输,咬牙抹去脸上的雨水,还有泪水,甩开脚步,接着向前。我们需要呈现最好的自己给世界,需要许诺最好的生活给家人。所以,生活再累,不能后退。即使生活赐予我们一杯不加糖的苦咖啡,皱一皱眉头,也要饮下。人生是一场跋涉,也是一场选择。我们能抵达哪里,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在于我们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面朝大海,朝着阳光的方向挥手微笑,我们的世界必会收获一片春暖花开。如果我们选择小桥流水,在不动声色的日子里种篱修菊,我们的世界必会收获一隅静谧恬淡。选择临风起舞,我们就是岁月的勇者;选择临阵脱逃,我们就是生活的懦夫。没有淌不过去的河,就看我们如何摆渡。没有爬不过去的山,就看我们何时启程。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让我们打开朝着晨光的那扇窗,迎阳光进来,在每一个日出东海的日子,无论是鲜衣怒马少年时,还是宠辱不惊中年时,都活出自己的明媚和精彩。时间会带来惊喜,只要我们不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记以梦为马,岁月一定会对我们和颜悦色,前方也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人生忽如寄,生活多苦辛。短暂的生命旅程,别辜负时光,别辜负自己。愿我们每一个人自律、阳光、勤奋,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活成一束光,
本文标题:踏莎行-秦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0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