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22愚公移山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资源
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二、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2.掌握难词难句。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甚至;B.竟然。荷:A.荷花;B.肩负。惩:A.苦于;B.惩罚。③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是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三)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明确: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停滞不前。四、板书设计愚公移山愚公智叟目光远大目光短浅对比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重难点)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难点)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词语,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二、预习展示通过上文的学习,试引用原文回答问题:示例: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年且九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合作探究(一)对比、衬托手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二)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三)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四、板书设计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年且九十——年龄之高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发展的眼光——对比衬托——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五、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其实本课要注意的点挺多的,但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我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也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只能通过课后复习来透彻掌握,耽误了学生的时间,以后会注意这一点。
本文标题:22愚公移山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04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