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9音乐教案月光曲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曲子。2.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月光曲)3.今天我们就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课文(一)学习“走进茅屋”这一部分。1.指名学生读,出示句子。2.通过姑娘和男子的对话,体会家境的贫寒和姑娘对音乐的爱。3.再次读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4.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走进了茅屋的?(二)学习弹第一首曲子。1.贝多芬弹后姑娘是如何赞美的?2.出示句子。(1)指名读。(2)从姑娘的内心世界看出对音乐的热爱。2(3)贝多芬从姑娘的言语中得到动力,为即兴创作《月光曲》埋下伏笔。(4)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月光曲》1.指名读。2.出示句子。(1)了解月光曲下茅屋内的美景,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2)曲子的意境、感情是如何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皮鞋匠看到了什么?)(3)曲子是如何变化的?(风平浪静波涛汹涌)(4)盲姑娘为什么仿佛也看到了?(因为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了神了)(5)通过读来体验情感,为什么叫《月光曲》。(6)播放月光曲,亲身体验和感受。3.曲终人去,贝多芬己去记录刚才的曲子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他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地收获是什么五布置作业板书:月光曲走近茅屋弹首曲子弹奏《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3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月光曲》二、讲授新课。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4的事物。(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三、知识巩固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四、知识拓展片断训练。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有哪些收获?六、作业布置
本文标题:9音乐教案月光曲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