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9鱼我所欲也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人生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该怎样选择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古文会告诉我们答案。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题解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合作交流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厌恶,与“欲”相反。【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探究质疑1、分析第一段,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4.分析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5.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拓展提高1.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2.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3.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总结归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达标检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该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一箪食()一豆羹()蹴尔()勿丧()()苟得()所恶()不屑()不为苟得()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弗受()二、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5分)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5分)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弗得则死()则凡可以得生者()万钟则不辩礼义()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何不为也()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四、翻译句子(18分)(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五.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生,义,舍生取义。生,死,生,义;死,不义。六、课文用到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9鱼我所欲也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