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考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在经济的适度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污染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较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同时又不能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限制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这方面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路径,对加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大的意义。一、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由于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如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地球变暖、酸雨面积不断加大、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等等。在世界八大环境问题中,中国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三大酸雨区,其中之一就在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而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资源的30%;温室效应的主要祸首二氧化碳,我国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国,而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面积严重,与日俱增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围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气污染已使我国600多座城市的大2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到1%,各地都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这些污染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如果我们还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会越来越恶化。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能对环境保护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近2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原因有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社会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因素。(一)、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恶化问题。政府追求经济快速发展GDP的增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现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非常常见的,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仿效西方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发达国家能在人均八千至一万美元时改善环境,而我们很可能在人均三千美元,经济发展成果不足以环境破坏做代价。3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给社会创造大量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企业也是造成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屡屡曝光的黄河、长江的水污染问题,“太湖巢湖蓝藻事件”大都由企业造成。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会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作用。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做到守法经营。企业要特别注重环保创新,注重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创新出新的环保产品,创新出新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方法。企业在环保上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会惠及社会和自身,直接减轻政府和公众的环保难度。(二)、环境保护中人文因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不足,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够,最终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缺位。环境问题最大的特殊性就是污染容易治理难,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4公众参与的规定多是一般性的表述,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公众参与环保还需要一些法律细则。(三)、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而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职责。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即预防污染的法规多,生态保护的法规少;重点源治理,轻区域治理,即忽视环境的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法规制定和修订的进程缓慢;由环保制度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时间的滞后性,往往先有普遍性严重性污染问题,才再引起立法。比如,江河湖海的水污染早在改革开放初的经济大起步的时候就出现,而直到现在的2007年8月26日,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才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才强化行政处罚和违法排污者的治理责任,才强化违法排污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也不够,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对环境严重违法犯罪的企事业及其法人代表的刑法惩治似乎还没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中。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合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过去人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对立的,要发展经济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污染问题,自然灾害表明,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还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是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5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问题做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增加资源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以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定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另外这些年的实践表明,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既不用污染环境,又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但是我们提倡的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非常常见的,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并且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四、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建议:第一、发展经济要遵守自然的规律。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6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资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资源像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天然气都是经过了几百万年才形成的,非常的宝贵,所以我们对这些能源不能过度的利用,要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特别是不能浪费,要在他的承载范围之内。我们都知道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木材,而且森林本身对保护环境有很大的作用,比如保持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动物的栖息地。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就会导致森林变成草原或者沙漠,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所以我们在砍伐森林的时候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轮伐等。使得森林既能为人类提供木材,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第三、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缓解我国的水和空气污染问题,大力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即围绕经济增效这个中心,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取得经济发展优势,依靠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提供保护和支持,最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第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其物质循环流动的方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仅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进一步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7来,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增长基本上走的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主要是靠资源、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张实现的,与经济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高消耗、高浪费和高污染。面对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再走这条老路,很难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应推行循环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控制政策。规划要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指导措施,产业战略、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的审批要有利于“资源-废弃物”的循环转换。掌握变“废”为“宝”的技术,建立废物利用的中介组织。企业间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使一企业生产后抛弃的废物变成另一企业稳定的生产原料,这样既可大大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互利、双赢,又可消除废物造成的污染,达到一举多得的收效。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重新确立GDP统计的方法,把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损耗折算进去,让各级政府明白传统GDP和绿色GDP的巨大差距就是环境治理的代价;以绿色的财政、金融、投资倾向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及地方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道路;推行由市场有效地起配制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将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到实处,并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改革唯一由上级来评价官员政绩的办法,最好由本地、本区域的党代全会、人大全会、广泛的民意调查结合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从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测评党委常委、政府正负行政首长的工作业绩,上级应以此为基本依据确定对下级的奖惩、升降。如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高”与“低”、“新”与“旧”的替代、替换来实现。在一些生产环节用余热利用、零部件和设备修理和再制造,以及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张、废橡胶等可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8源。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模式,目前有些地方初步形成了“煤—电—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废旧塑料—加工处理—塑料制品”、“废旧钢铁—加工处理—小铸件”、“废旧玻璃—加工处理—玻璃制品”等较为成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一次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4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