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孔孟思想总结篇一:孔孟之间内容提要: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荀,其基本思想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面面。他所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2到达的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事例。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事实大概是,“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1];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2]而已。这一历史叙述倒是合理的。我们知道,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3面,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仁不能离开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不能离开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3]。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最大贡献。二者之中,礼是传统既有的,仁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人间需要礼,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孔子以后,弟子中致力于夫子之业而润色之者,在解释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大体上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向内求索的,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处,明心见性;向外探寻的,则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向内求索的,由子思而孟子而《中庸》;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荀子而《大学》;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中而不知所终。儒家学说早期发展的主要脉络大抵如此。---------------------------------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4但是我们一直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描绘它的细部。一些传世的文献,由于年代不能敲定,也不敢贸然使用。于是,一个重要学说的重要阶段,多年来始终若明若暗,令人徒唤奈何。谁也不会料到,事情竟在今天出现了转机。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说曾数经盗扰,可是仍幸存八百余枚,凡一万三千余字。墓主姓名、身份及下葬年月因无文字记载,已无从确知。考古学家根据墓葬规格、器物型样推断,墓主当属士级贵族,且很有可能便如殉葬耳杯铭文所示,乃“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入土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上下[4]。这批竹简全部为学术著作,经整理编定为十六篇,其中除《老子》、《五行》两篇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同名篇章大体相似、《缁衣》一篇与传世文献基本相同外,其他十二篇儒家类的书籍和一篇道家类---------------------------------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5的书籍,皆为今人所未之或闻[5]。初步阅读后可以认定,这十四篇儒家经典,正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儒家早期心性说的轮廓,便隐约显现其中,实在是一份天赐的珍宝。二十四年前,马王堆汉墓帛书部分资料面世,有一篇被称为“《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书,因其儒家面孔,当时倍受冷落,以致能够轮到我来发现,它的思想属于“孟子之列”,是子思孟轲五行说的重要佚著,可以帮助解决儒家学说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许多难题,於是为文推荐,施以注释,并取名为《五行》篇。现在这同一篇著作又以简明形式在郭店楚简中出现,且自名“五行”,抄写时间较帛书上提约百年,与其他十多篇“孟子之列”的竹书同在。根据这些新的情况,我猜想,这些见于竹帛的儒家经典,属于同一思孟体系,以文体互有差异,故非一人一时之作[6];其成书年代,应与子思孟子的年代相当,---------------------------------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6肯定在《孟子》成书之前。《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孔丛子》又说子思“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些书籍虽已失传,我们仍可想象得出,它们当像与之同时的《庄子》那样,也是一部论文集,由孔子向孟子过渡学派的论文集;现在郭店楚简儒家部分的一些篇章,很有可能便曾厕身其中。上面提到孔子以后有向内求索和向外探寻两大路向,郭店楚简属于向内派,其向内面目,在在都有表现,即使当它处理天地这些最大外在对象时,仍然毫不含糊。现在被名为《语丛一》的诸简中,有十几片论道的短语,它们这样说∶有天有命,有物有名有命有序有名,而后有鲧有地有形有□,而后有厚有生有智而后好恶生有物有鲧而后谚生有天有命,有地有形,有物有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7有家有名有美有善,有仁有智,有义有礼,有圣有善[7]读着这些哲理诗,首先会感到奇怪的是,它在谈天说地时,居然没有来一句“有阴有阳”这样顺理成章的话,当然也就没有由之推演开去,构造出一幅宇宙生成图和人间浮世绘来,像人们在《易传》之类著作中通常总能看到的那样。其中奥秘所在,就在于不同的路向。 在《易传》里,我们随时能够读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类由天到人、以天准人的高论,它设想,人的善性,乃继阴阳之道而成;人间社会的尊卑贵贱,完全脱胎于天地效法于天地。这便是孔子以后儒家向外探寻的典型论断。郭店楚简代表的是另一路向。它也谈天,甚至很有可能也是从天开始构筑自己体系的。但它着眼之点不是天道,---------------------------------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8而是天命;不是天以其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示范,而是天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直接给人以命令和命运。所以它一则说“有天有命,有地有形”,再则说“有天有命,有物有名”。在它看来,天之有命,正如地之有形、物之有名那样正常和简单,而且,仿佛是,天之主要的属性、作用,就在于这个“有命”。命者命令,命令固化了,便是命运;听令受命的,当然是人,只能是人。天命是人性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这也就是楚简另一篇中所谓的“性自命出,命自天降”[8]的意思。天降命,命出性;性又怎样?性出情[9];情呢?情动心[10]。有了情之流露、心之活动,是为有生。所以在《语丛三》里,我们竟然三次读到“有性有生”的话。本来性就是生,生就是性,当时一般大概都是如此理解的;《孟子》中就有记载[11]。但是对于一个向内索求人性之所以的学派来说,简单地在人性和人生之间划个等号,就远远不够了。正如我们在这批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9简所见,它已被展开为性与命、性与情、性与心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作了充分的论证。篇二:荀子与孔孟政治思想之比较荀子与孔孟政治思想之比较孔子、孟子与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有儒家的共同之处,但是,荀子的政治思想却与孔孟有着较大的不用,并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关于人性的学说。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到底怎样,只说人性相近。孟子据此认为人性善,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本性为恶。儒家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治国之本,而要阐释伦理道德,第一位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探讨。孟子和荀子以后的一系列治国的主张都是根据各自关于人之本性的认识提出来的。在这里,我们无法评判孟子和荀子谁对谁错,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孟荀的主张截然相反,但就其目的而言却是殊途同归。孟子说人最根本的善性被欲望蒙蔽,要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0过礼义道德的学习和自身修养来发掘本源的善性,最终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要通过伦理道德的学习和自身修养来改造人本源的恶性,使人向善,最终目的同样是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换句话说,不管人性是善还是恶,都要学习道德,见尧舜之贤而思与齐也。荀子与孔孟主要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把儒法进行了融合。荀子经常礼法并提,他既主张礼治,又主张法治。这就是为什么荀子经常遭到后世儒家的批评:荀子思想的根本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但又带有浓厚的法家的功利主义,结果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披着道德的面纱而谋取利益,以众人之善心谋一己之私利,道伪而利真。但需指出的是,荀子是主张人治的,这与孔孟是一样的。不管是仁、礼还是法,都不过是统治者维护自己专制统治的工具而已。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胜利的不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是老庄的自然无为,不是墨家的兼爱---------------------------------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1尚同,不是韩非的律法术势,而是荀子的儒法并用、恩威并施、德术并使、乱世法而盛世儒的独创思想。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绝非只是简单地把前儒们的思想进行总结。荀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法家思想融入儒家,使儒家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是儒家思想历史上的第一次创新。在此,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战国晚期的荀子已经意识到了纯粹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列强争霸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所以他试图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荀子以他睿智的眼光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那就是融法于礼。可是,历史终究没有给他机会,他的思想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更被儒家同道所不齿。然而师从于他的韩非、李斯,却创造了法家的鼎盛、天下的统一。最后,只想申明一下,荀子绝对是可以与孔孟并列的先秦圣贤。篇三:孔孟之道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精选公文范文------------------------
本文标题:孔孟思想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7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