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1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一、相关术语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风险: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安全事故隐患: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控:上图为风险评估的流程图,首先是划分作业活动,然后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确定控制措施。(一)作业活动划分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之前,首先要准备一份作业活动表,用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收集必要的信息。例如,其中必须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1)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2)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各个阶段;(3)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4)确定的任务。要求: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多达几十个步骤,也不能太简单,仅一两个步骤或内容。在划分作业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辅助作业活动。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往往存在很多作业活动,比如配电站、车辆、试验活动、仓储物流、维修活动等,危险源识别时应全面考虑,不要遗漏。(二)危险源识别实施危险源辨识活动的时,应考虑危险源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两个种类”、“四个方面”,以便于在作业活动划分完毕后全面识别危险源。21.三种时态(1)过去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过去所遗留的危险危害因素(可能时)。(2)现在时态:作业活动及场所在现有(或拟定)控制措施下的危险危害因素。(3)将来时态:作业活动在开展后可能出现的危险危害因素。2.三种状态(1)正常状态(常规):指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正常工作。(2)异常状态(非常规):非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情况,作业活动不能按正常的活动、经营、服务流程进行,包括机械设备的试运转、停机及发生故障和恶劣天气(雨天﹑高温﹑寒冷)。(3)紧急状态(事故):指不能预见何时发生﹑可能带来的重大危害,如地震﹑火灾﹑爆炸、倒塌等。3.两个种类(1)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2)第二类危险源:可能引发事故或伤害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因素、管理缺陷等。4.四个方面按新《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改为四类,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危险源识别完毕后,应参照国家标准GB6441—1986《企业职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危险源一旦失控可能导致哪种类别的事故。GB6441中明确的以下20类事故: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3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同时还应考虑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如噪声、粉尘、化学物质等。在进行风险描述的时候,应描述每一风险的详细信息,信息中应包括以下内容:——风险类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段或概率;——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事故、衍生事故等。(三)风险分析在风险辨识阶段,应该首先针对排查确定的各类安全风险,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列举这个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情况,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致灾因子、薄弱环节等,判断其可控程度、预判其可能性等;对已经分析和排查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筛选、排除和调整,形成安全风险清单。辨识、分析风险导致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在这个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继而实现对风险的分级管控。常用风险评估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1.方法介绍(1)定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是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2)特点:①是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②简单易行,操作性强,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③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危险点的危险情况,有利于促进改措施的实施。④缺点: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作为作业的局部评价,不能普遍适用。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及作业风险等级判定(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4b.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表示危险性,则为:D=L×E×C。(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风险等级判定a.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L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L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10完全会被预料到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上不可能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判定准则: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E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E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暴露一次6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3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c.发生事故或危害的可能结果C判定准则: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C值可能结果C值可能结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严重伤害40灾难,数人死亡3重大,致残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d.危险性D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5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风险等级风险(D=L×E×C)可能结果巨大风险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重大风险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中等风险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可接受风险20~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可忽略风险20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四)风险管控所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明确对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蓝色的稍有危险,可接受。黄色的需要控制整改。橙色以上,需重点控制管理。针对重大安全风险源,行业部门会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编制本行业重大安全风险源企业与属地政府“一对一”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三、事故隐患排查(一)事故隐患排查原则及主体责任1.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原则: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单位主责、政府监督、社会参与。2.排查治理主体责任需要排查发现事故隐患、整改治理事故隐患、保障隐患治理资金。要求:1、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突出“一岗双责”;3、落实到人,加强考核;4、作业人员包括劳务派遣劳动者;5、责任制包括对相关方的现场、设备、作业活动的监督管理。(二)如何确定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61.在风险识别基础上,应评价风险程度,通常将失控可能性大、后果严重的确定为本企业需重点控制的风险,并将风险所在部位确定为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应包括:(1)按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部位;(2)人的不安全行为频发、易发部位,如实习生、大量劳务人员或季节工等特殊人群所在的部位;(3)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频发、易发的部位,如采取新工艺、新设备,或设备试运行等部位;(4)设备及其作业风险较大的部位,如特种设备、特种作业、危险作业、易燃易爆品使用部位;(5)可能造成急性职业病、突发群体性事故的部位,如使用苯溶剂易造成中毒的部位;(6)以前发生过事故,且原因未得到彻底根治的部位,其他根据企业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特点,需重点监控的其他部位等。2.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的确定,通常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人员组织,听取重点部位所在部门意见后,经过企业内部的评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批准确定,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的变更情况及时更新。3.在确定重点部位时应同时确定重点部位的事故隐患排查责任部门、排查方法和频次等。(三)隐患排查治理的八步法第一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第二步: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第三步: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重点部位的确定。第四步: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常态化的事故隐患排查。第五步:事故隐患分类、分级、公示和上报。第六步: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措施及实施。第七步:进行事故隐患治理的验收和效果评价。第八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及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标题: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7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