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体1991.12.21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结构1917.11.7(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2.内容:农业(重点)工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背景: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收效甚微,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3.评价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内容2.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后期(1975年以后),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2、改革的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0100200300400500600工业利润(卢布)19651970012345678国民收入年增长率(%)1961—19651966—1970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6.44.23.35.73.83.27.44.43.72.51.71.14.53.33.15.73.73.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经济政治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重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历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苏联解体的影响、教训、启示参看备考指南161页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课堂小结探究: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⑴转变: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实际被中止。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⑵启发:①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宗旨;②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重的原则;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④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⑤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⑥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等
本文标题: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78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