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5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线段的和差最值复习
专题复习----“线段和(差)的最值”我们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和圆,而线段和的最值问题都基于图形的轴对称性来确定问题中点的位置,从而求线段和的最值,同时这部分题目的考查也会渗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的题目中,因此将这块放在二轮复习中进行专题复习。从历年的中考数学题型来看,经常会考查距离最值的问题,并且这部分题目在中考中失分率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几何极值问题在教材中虽然没有专题讲解,但却给出了它的模型。初学时大家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有限,处理这类问题时我们并没有进行拓展和延伸,因此在初三的综合复习中对此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本课我们共同来解决线段和的最值问题课本原型(七年级(下))•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ABPA`P•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途: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应用:求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模型一:(两点同侧):如图1,点P在直线l上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小值。模型二:(两点异侧):如图2,点P在直线l上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小值。B'lPA图1BABlP图2【典型例题】例1.(“两定一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3,4),B(0,2),点P为x轴上一动点,求当PA+PB最小时点P的坐标.yxBAOP类型“两点同侧”在x轴上确定一点P使PA+PB最小,因此先作B(A)关于x轴的对称点B′(A′),连接AB′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由B(0,2),所以B′(0,-2),因为A(3,4),所以易求直线AB′:y=2x-2,所以点P(1,0)B′变式训练如图,MN是⊙O的直径,MN=2,点A在⊙O上,∠AMN=30°,B为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ABONMPB′【典型例题】例2.(“两动一定”)如图,在锐角△ABC中,AB=,∠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请你求出BM+MN的最小值.24ABCDNMN′N′解析:AD是角平分线,所以具有轴对称,先作N′与N关于AD对称,所以MN′=MN,要使BM+MN最小,即BM+MN=BM+MN′最小,所以当B,M,N′在一条直线上时最小,此时为BN′的长度,而BN′最小时即为BN′与AC垂直时最小,易求得BM+MN的最小值为4变式训练练习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DB的平分线DE交BC于点E,若点P,Q分别是DE和DC上的动点,则PQ+PC的最小值()A.2B.C.4D.2224ABCDQPE【变式训练】练习2,如图,∠AOB=45°,P是∠AOB内一点,OP=10,Q、R分别是OB、OA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BPAOP1P2QR【典型例题】例3.(“两动两定”)如图,直线l1、l2交于O,A、B是两直线间的两点,从点A出发,先到l1上一点P,再从P点到l2上一点Q,再回到B点,求作P、Q两点,使AP+PQ+QB最小。QPA′B′解析:由前面的知识积累可以得知:先作出点A′与A关于直线l1对称,则PA=PA′,然后再作B′与B关于l2对称,则QB=QB′连接A′B′交l1,l2于点P,Q,则AP+PQ+QB=PA′+PQ+QB′,当四点共线时,AP+PQ+QB最小。ABOl1l2【变式训练】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3)、B(4,2),请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C,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CB周长最短.xyAOBA′DCB′反思总结此类试题往往以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为背景,这些问题的设置背景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一个“轴对称性”的图形共同点,解题时只有从变化的背景中提取出“建奶站问题”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找定直线(在那条直线上确定点就作定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的对称点,从而将问题转化为上面的类型进行求解,但有时问题是求三角形周长或四边形周长的最小值,一般此类问题中会含有定长的线段,依然可以转化为“建奶站问题”来进行求解。【课时练习】1、如图1,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边BC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边AC上的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________。2、如图2,菱形ABCD中,∠BAD=600,M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若PM+PB的最小值是3,则AB长为________.图1图2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0,P是OB上一动点,PA+PC的最小值为________。4.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上的一定点,且BE=5,EC=7,点P是BD上的一动点,则PE+PC的最小值是.图3AOBCABCDPE图4课本原型(七年级(下))•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分别量出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BAC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B-AC﹤BC应用:求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A、理论依据: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B、用途:求两条线段差的最大值当P在直线运动到D时,(AB-AC)取最大PBCD【常见模型】模型一:两点同侧:如图1,点P在直线l上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大值;模型二:两点异侧:如图2,点P在直线l上运动,画出一点P,使|PA-PB|取最大值;PBAlB'BPAl图1图2【典型例题】例1:已知:点A(0,1),B(3,4),点P在x轴上运动时,当|PA-PB|的值最大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yxOABPP分析:“两点同侧”当点P、A、B不在一条直线上时,|PA-PB|AB,所以当|PA-PB|的值最大时,此时点p、A、B在一条直线上,即直线AB与x轴的交点为P。解析:当|PA-PB|取最大时,此时点P、A、B在一条直线上,设直线AB:y=kx+b将A(0,1)B(3,4)代入解得k=1,b=1所以直线AB:y=x+1,又因为点P在x轴上,易求点P(-1,0)【典型例题】例2:已知:点A(0,1),B(3,0),点P在直线x=2上运动时,当|PA-PB|的值最大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yxOABx=2PB1P分析:“两点异侧”由题知:|PA-PB|AB,所以当|PA-PB|的值最大时,先找出点B关于直线x=2的对称点Bl,连接AB与直线x=2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此时满足:|PA-PB|的值最大;解析:点B与点Bl关于直线x=2对称,B(3,0),得B′(1,0);易求直线AB′:y=-x+1,因为点P在x=2上,所以联立可解得:P(2,-1)设计设想•从近年的中考数学题型来看,经常考查距离最值的问题,而这部分题目在中考分析中,失分率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几何极值问题在教课书虽然没有专题讲解,但却给出了它的模型。学生对几何极值模型的陌生由于当时的学生理解水平有限等条件下,教师在当时的教学中对教材例习题的拓展延伸程度相对低,因此在初三的综合复习中对此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思路是想通过对此类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再创造,利用例题、习题的所潜在的价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希望能通过此了复习达到预想的目标。•在具体复习过程中,将此类问题归类建模,我们知道,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用模型分析实际事物,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建立的模型是分析事物的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洗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悉并理解数学模型。
本文标题:2015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线段的和差最值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0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