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43页PPT
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成员:吕金云尚苗苗石月芝苏浩冲孙凤杰王吉天王倩倩目录社交恐惧症1回避型人格障碍2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3社交恐惧症定义•主要是在社交场合下几乎不可控制地诱发即刻的焦虑发作。•对社交性场景持久地、明显地害怕和回避。分类视线恐惧赤面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DSM-IV诊断标准A.暴露在所害怕的社交情景时,持久而显着地害怕一种或多种社交情景或进行某些活动的情景。此时要面对陌生人或可能被他人审视。患者担心因自己的一些举动(或出现的焦虑症状)而丢脸或难堪。B.几乎必然引起焦虑反应,反应的形式可能是与该情景密切相关的或在该情景时易引起的惊恐样发作。C.患者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的及不合情理的。D.患者回避所害怕的社交情景或进行某些活动的情景,在无法回避时则感受强烈的焦虑或苦恼。E.回避、焦虑性预期或在所害怕的社交情景或进行某些活动的情景中的苦恼显著地干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职业(学习)功能、社交活动或人际关系,或者为有这种恐怖而感到苦恼。F.18岁以下者.持续出现症状的时期应至少6个月。G.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物质(如,成瘾药物、处方药物)或躯体情况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也不能归因于其它精神障碍(如,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怖,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怖、分离性焦虑障碍、躯体变行障碍、全面发育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H.如存在躯体情况或其它精神障碍.则A项所害怕的与之无关.例如不是害怕口吃、帕金森病的震颤.神经性厌食或贪食症的异常进食行为。症状基本症状:包括颤抖、抽搐、眩晕、心跳加速、感到要晕倒、气短、出汗。•引起恐惧的情景有在公共场合的用餐、接受和给予别人的赞扬、没有预期地碰见熟人、需要眼神交流、与陌生人交谈、需要与周围的观众对话等。•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社会聚会之前,他们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他们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回避行为、预期性焦虑、在环境中产生的痛苦或躯体症状例如多汗、面红耳赤、胃肠道症状、震颤、心动过速,显著妨碍了患者正常生活或社交活动,社交恐怖症非常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病人群•总发病率:7%-13%•性别:女性(15.5%)男性(11.7%)•发病年龄一般是青春期前后,多在13-24岁,平均病程20年•农村城市•男性更易寻求治疗病因•生理原因:5-羟色胺和多巴胺功能失调•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行为主义:习得焦虑•通过防患学习而产生:•阶段一: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配对,从而通过反应型条件作用,中性刺激成为了焦虑产生源。•阶段二:人会回避条件性刺激(CS),而且因为回避带来了焦虑的缓解(即负强化),回避反应通过操作条件作用成为了习惯。心理动力学:神经症•产生于潜意识过程和内部冲突•焦虑原因可追溯于儿童期早期•自我努力满足本我,但不违背现实和超我的要求这个过程中失败的威胁•恐惧症中自我用代替的方式来防御焦虑,•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亲子关系的失调会使孩子出现“焦虑性依恋”状态。其特征是缺乏安全感和依赖。认知观点•一切源于你的想法——特有的认知行为模式。•负性的自动想法。•基本问题:他们高估了危险并固执的依赖于自败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恐惧。•选择性偏向:他们会记住威胁性词汇或图像。•儿童期事件(包括有障碍的依恋关系)似乎导致个体在认知上容易出现不安全——回避型成年依恋。治疗•暴露疗法•让病人暴露于能引起焦虑烦恼的各种不同的现实刺激性情境中,在暴露期间有目的有步骤地使病人产生最严重的焦虑反应,鼓励患者坚持到焦虑缓和为止,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叫快速暴露法,或称满灌疗法。快速、持续满灌法有时又称为集中练习,即反复暴露练习而没有太多的间歇时间休息,以取得更好的适应效果。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暴露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各种恐怖症。随访研究疗效比较持久,可以维持数年。•森田疗法•森田认为,由于患者对事、对人、对己过分敏感而产生的某些神经症状。患者大多数有一种疑病心理,追求完善,追求舒适,常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过分担心。常把自己正常变化如心跳快些等误认为病态,并集中精神注意这些表现,从而出现焦虑和紧张,使不适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导致各种主观症状越来越明显。这种恶性循环就是森田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对社交恐惧症的指导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要接受社交中的“胆怯、紧张、心理不安”,这一既定事实,不再把其当作身心异物加以排斥,不再关注体察心理症状,而是要带着紧张、胆怯象正常人一样交往,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情景治疗•让你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精神分析师会不断地鼓励你面对这种场面,让你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催眠疗法•精神分析师通过言语暗示或催眠术使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挖掘病人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发病的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患者所具有的可暗示性,以及患者的合作态度及接受治疗的积极性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医生不断地告诉你,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你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教你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其他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社交技能训练回避型人格障碍定义•个体对引起个人焦虑和困窘的社会情境或社会交往保持一种回避性的反应倾向。•即便是对那些与他们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如此。DSM-IV诊断标准•1、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避免。•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城市农村单身与离异偏多0.4%-1.3%发病情况特征•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病因•自卑心理: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感产生原因: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3、挫折的影响4、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对自卑的理解•自卑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但人们常常不能直接感受它,自卑常常隐藏在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后面,如无缘无故地紧张、不安、担心、害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阿德勒:儿童的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同时自卑感也能促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争取优越感总是朝向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避免失败•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自信是自卑的克星,也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潜能,培养自信削弱自卑感。•悦纳自己,接受现实,避开弱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交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回避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并且坚信别人也不认同自己•比正常人群更多的消极体验,外显自尊偏低。心理动力学•早年父母漠视和不关心所发展的防御后果。是过分反应,属防御机制。•缩小活动范围以减少被人轻视和羞辱,是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父母对其表示沮丧和排斥,则进一步增加其焦虑,父母排斥和反对在回避型人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意象是孩子摄入父母态度——特别是他们对孩子的态度——或与之合并的产物。行为主义观点•行为是强化的结果•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认知观点:错误的图式和信息加工•错误的图式是结构化的或被编织了进一个人正常的认知过程,所以这个人不会认为这些图示是错误的。•自我图示的核心信息:我基本上被别人拒绝了,所以为了不伤心,我要远离社交。治疗•领悟疗法•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随着患者逐渐的开始展现他的特征性行为模式,治疗者温和地、同情地指出患者行为模式中扭曲的地方,并问他在儿童期经历中有什么可能引起这种对遭到拒绝的恐惧。•辩证行为疗法•①痛苦承受,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痛苦•②正念技巧,忽略过去和将来,关注当下•③情绪调节,清楚地认识你的感受,体察每一种情绪。目的是用非对抗的,非破坏性的方式来调整你的感觉。•④人际效能,新的方式来表达信念和需求,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你的社会关系和尊重他人。•辩证的实质:一个人为了能向前进一步摆脱痛苦,就要先往后退一步接受痛苦。•认知疗法:•目标:引导患者改变图式(修改、重新解释或用伪装加以遮掩)•ABC情绪疗法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比较区别•所属类别不同:回避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社交恐惧症属于焦虑症•严重程度:回避型人格障碍更严重•社交恐惧症回忆起自己以前是个害羞的孩子;回避型人格障碍通常可以报告出自他们记事起就有严重胆怯和退缩行为。区别•回避型人格障碍不愿意冒个人风险或从事新的活动•社交恐惧症常限于一些特定的情境,这样他们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回避型人格障碍更具吞没性,几乎影响了患者每一天的生活。联系•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有很大的重叠:52.9%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符合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70%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符合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这两种心理障碍存在一些关联性,并可能会互相影响,例如回避的人大多比较敏感,更容易去注意社交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遗传上可能存在很强的联系:•关于两种障碍的家庭比率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个体患有两种中的一种时,他的血亲患有其中一种障碍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2-3倍。•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也习惯采用回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联系
本文标题: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障碍43页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1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