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411心电图导联的组合设计
心电图导联的组合设计双极导联单极肢体导联单极胸导联心电监护导联心电导联在临床诊断学上的意义心电图仪与心电监护仪的主要设计指标双极导联心电图最早记录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方法是荷兰生理学家威廉·爱萨文(WillemEinthoven)发明的。WillemEinthoven发明了双极标准(肢体)导联,又叫做Ⅰ、Ⅱ、Ⅲ导联,用来记录心电信号。第Ⅰ导联的心电信号是心脏活动时传导到左手和右手上的心电电位差,第Ⅱ导联是传导到右手与左脚之间的电位差,第Ⅲ导联是传导到左手与左脚之间的心电电位差。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爱氏三角法。【双极标准导联心电图】爱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右手、左手和左脚,设心脏活动时传导到右手、左手和左脚的心电电位分别是UR,UL和UF,那么第Ⅰ、Ⅱ、Ⅲ导联的组合原理可由下式表达:Ⅰ=UL-URⅡ=UF-URⅢ=UF-UL双极导联心电图反映的是爱氏三角形中两个顶点之间的心电电位差,但却不能反映每个独立顶点的心电电位变化情况。爱氏三角形标准导联法示意图单极胸导联和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1932年,物理学家威尔森(Wilson)将单极性导联的方法引入心电测定技术。单极导联法就是设置一个星形电阻网络,即在爱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接入一个等值电阻,三个电阻的另一端接在一起,视为中性点,叫做威尔森网络的中心点。然后分别测定三个顶点到威尔森网络中心点之间的心电电位。单极性胸导联心电图测定胸部某些特定部位到威尔森中心点之间的电位所记录的心电图,就叫做单极性胸导联心电图。单极性胸导联心电图一般有6个导联,分别叫做V1,V2,V3,V4,V5,V6。单极性胸导联的组合原理可用下式表达:3FLRcnnUUUUVVn为V1~V6,Ucn为胸部特定部位C1~C6的心电电位。用上述方法所获取的单极性胸导联心电信号是真实的,但所获取的单极性肢体导联的心电信号比实际的幅度要低。单极性胸导联心电图戈德伯杰(Goldberger)对电阻网络进行了改进,在测定爱氏三角形某一顶点的心电信号时,去掉这一顶点到威尔森中心点的连接电阻,其他条件不变。用这种网络所获取的心电图叫做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即通常所说的增压肢体导联,分别叫做aVR,aVL和aVF。单极肢体导联的组合原理可用下式表达:222RLFFFRLLFLRRUUUaVUUUaVUUUaV单极性心电增压肢体导联与胸导测量电路图中的电阻网络是威尔森网络。人体心电信号首先经过缓冲放大器放大,然后通过威尔森网络获取单极性心电导联。威尔森星形网络和戈氏的单极肢体导联法中的电阻网络结合起来,形成现在的威尔森网络。实际上威尔森网络是用来获取单极导联的心电图的电路方法,这种传统的导联方法一直被沿用到现在。心电导联的组合设计心电图一般有12个标准导联标准双极性肢体导联(Ⅰ、Ⅱ、Ⅲ)单极性增广肢体导联(aVR,aVL和aVF)单极胸导联(V1~V6)由于这12种导联的心电信号,通常能反映出人体心脏某些特定部位的健康状况,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沿用下来,并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诊断资料。12标准导联的组合示意图(a)标准导联(双极)(b)增压导联(单极)(c)胸导联(单极)胸导联的电极胸导联的电极安装部位及相应心电波形如下(注意根据临床需要,可不局限于6导联):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隙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隙V3:V2与V4之间V4: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处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平面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平面V7:左腋后线V4同一平面V8:左肩脚骨线V4同一平面胸导联的部位与相关波形心电导联的组合设计用标准导联测量时采用两种标准记录的图谱。(a)欧洲标准和(b)美国标准在对心电的记录中,有两种标准记录方法,一种是欧洲标准,一种是美国标准。其走纸速度前者为50mm/s,后者为25mm/s。心电监护导联设计MⅡ导联图形近似V5导联,所得心电图波幅大,干扰小,是CCU/ICU监测心律失常的导联之一。普通监护导联连接方法目前尚未统一标准,一般都安放在胸部,用双极导联方式进行测量。导联线常用的有三导联线和五导联线两种。几种常用改良心电监护导联的连接方法心电导联在临床诊断学上的意义正确地连接导联电极所获得的心电图,通常能说明心脏每一部位的病理变化情况。几种导联与对应的心脏部位心电导联与心脏部位的关系正确地安装导联电极,在临床诊断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确定心梗的部位等。心电图仪与心电监护仪的主要设计指标电图仪与心电监护仪的设计应遵守国际上有关标准规定,我国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即“YY91139-1999单道和多道心电图机”及“YY9107-1999心电监护仪”。
本文标题:0411心电图导联的组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