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嘉峪关市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打√。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2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D.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课:赋税3B.俾.驰驿之任俾:使,让C.免逋.赋杂役逋:拖欠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报:上报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②两遭丧,俱起复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D.魏源治狱平恕,但亦有不当。例如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就没有上报朝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5分)(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8、颈联中“应”字、“最”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5分)9、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抒发的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王勃《滕王阁序》)(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打√。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4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园屋子里,叫醒了队长。“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谁让你来搞破坏?”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你叫什么名字?”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你爹叫什么名字?”5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他娘的,是个小哑巴。’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
本文标题:甘肃省嘉峪关市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3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