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3单元单元综合检测3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综合检测3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湮.没/咽.喉要道阿.谀/刚正不阿.脊椎./椎.心泣血B.休憩./杞.人忧天削.皮/削.足适履场.院/逢场.作戏C.埋.怨/埋.头苦干假.装/久假.不归露.面/崭露.头角D.攻讦./捷.报频传轻便./便.宜行事惊诧./叱咤.风云解析:选B。A项,yān/yān,ē/ē,zhuī/chuí;B项,qì/qǐ,xiāo/xuē,chánɡ/chǎnɡ;C项,mán/mái,jiǎ/jià,lòu/lù;D项,jié/jié,biàn/biàn,chà/zh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胁从一柱香计日程功树倒猢狲散B.寒碜显像管焕然冰释损人不利己C.文身增值税指手画脚蚍蜉撼大树D.熟稔顶梁柱世外桃园针尖对麦芒解析:选C。A.“柱”应为“炷”;B.“焕”应为“涣”;D.“园”应为“源”。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要把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B.地铁控制中心通知沿线车站广播告知乘客:因南延线突发事件,请乘客耐心等待,或改乘其他交通工具,经过工人加班抢修,大约十点钟,地铁南延线已恢复正常运营。C.90年来,我党经历了无数挫折,但始终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解析:选D。A.“十二五”加上引号;B.“交通工具”后的逗号改为句号;C.冒号改为破折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台湾大选在即,民进党支持率仍落后于国民党,但蔡英文锦囊中的拉票诡计也基本用完,是否会以所谓的“台湾共识”,蓄意制造两岸危机,以便火中取栗....,实在是难以预料。B.中央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地方政府上下其手....,使房价开始回落,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调控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房地产价格合理回落的基础仍不稳固。C.青岛黑帮老大聂磊由于在公安局内部找到了靠山,更是肆无忌惮,无人敢惹,其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一时间成了社会上炙手可热....的“明星”流氓。D.前些年,古槐路改造,张大爷从旧宅搬到太白路边的一栋商品楼,以为可以安定下来,不再搬家了。可是没几年他又接到了通知,要他安土重迁....,再次搬家。解析:选C。A.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B.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C.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D.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5.(2012·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发言人称,在获悉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病逝的消息后,野田19日要求政府成立一支有关朝鲜问题的危机处理小组。B.足坛领域腐败案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足球改革以来出现的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警示我们反腐倡廉必须警钟长鸣。C.只有当我们身静、心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时候,才可能听到山花落瓣的细微声响,嗅到绿苔地衣淡淡的腥香。D.老子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他选用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人2文荟萃的京都洛阳,骑上一头青牛,向着天高地远的西方云游而去。解析:选D。A.搭配不当,“一支”应换成“一个”,量词“支”只可用于计量队伍、乐曲、纱线和杆状的东西。B.重复赘余,“坛”本身指文艺或体育界,与“领域”重复。C.语序不当而造成主语残缺,应将“我们”放在“只有”前面。二、古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岁未周,仍赋归来。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客或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勿获,而俯顺荒余,何耶?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子不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不相属者,何也?其中无我故也。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营池囿,程巧致功,千力万气;落成,主人张目受贺而已。问某树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尝有我故也。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有得则谋,不善则改。其莳如养民,其刈如除恶,其创建似开府,其浚渠篑山如区土宇版章。默而识之,神而明之。惜费,故无妄作;独断,故有定谋。及其成功也,不特便于己、快于意,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今园之功虽未成,园之费虽不资,然或缺而待周.,或损而待修,固未尝有迫以期之者也。孰若余昔年之腰笏磬折,里魁喧呶乎?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孰若余昔时之仰息崇辕,请命大胥者乎?五代时,檩宴宣德楼叹曰:“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乃歌以矢之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而今改过,永矢勿谖!”癸酉七月记。(选自袁枚《随园后记》)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檄:文书B.以子之费,易.子之居易:交换C.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征:征兆D.然或缺而待周.周:补全解析:选C。征:验证。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枚亲自整治随园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②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③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④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⑤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⑥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④⑤⑥解析:选D。①说的是作者从陕西告退归来时随园的情况;②介绍了整治随园的客观情况;③说的是具体的整治方法。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枚退居随园三年后,短暂入陕为官。回来后,看到“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于是他亲自率领仆役清除杂草、乱石,察看地势,增加高敞明亮的建筑。B.袁枚认为再有名的豪宅庭园,如果没有把自己的理念、精力投放进去,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我”才能做到爱惜人力物力,才能确保独断专行。C.虽然花了很多时间、金钱用于整治随园,但袁枚仍然乐此不疲,他只是顺乎自己的心意去做,慢慢地改进、修补,没有迫切地要求限期完成。D.在袁枚看来,整治园子与为官也有相似之处,种植花木如同抚养百姓,刈割杂草如同铲除恶人,疏凿沟渠、堆土造山好比划土分疆。解析:选B。B项,“独断专行”错,应该是“独自决断,确保能不改变主意”。9.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3(1)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修建它已经有一年了,耗费千金还没有完工。(2)东西虽好,不是亲自动手得来的不爱惜;味道虽美,不是亲自品尝过的不会感到香甜。参考译文:我在随园住了三年,带着任命的文书去了陕西。不满一年,我又告退归来。此时,园内种植的花卉都已枯萎,瓦片滑落压到了梅树,屋顶的灰掉在房梁上,已到了不能不翻修改建的地步。于是我就率领工匠仆役清除杂草、乱石,察看地势,增加高敞明亮的建筑。修建它已经有一年了,耗费千金还没有完工。宾朋中有人说:用您花的这些钱,换取您的住宅,什么样的高大房屋得不到,您却偏偏喜欢这荒凉偏僻的地方,为什么呢?我回答他说:东西虽好,不是亲自动手得来的不爱惜;味道虽美,不是亲自品尝过的不会感到香甜。您没看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那些著名的园林吗?苍凉的古迹,凭吊时产生悲愁,但总觉得和自己的思想没有牵连,为什么呢?因为那地方和自己没有关系啊。王公卿相、富室豪门也常常召集工匠修造池塘花园,设计精巧,全力赶建,费尽无穷力气;一旦落成了,主人只是张大眼睛接受宾朋的祝贺罢了。问起某棵树叫什么名字,他却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那地方也和他自己没有关系啊。所以只有文人学士的一水一石,一亭一台,都是好学深思之后体会到的。有所领悟就动手,不好的地方就改进。他们种植花木如同抚养百姓,刈割杂草如同锄诛恶人,他们的设施规划好似命官设职,他们的疏凿沟渠、堆土造山好比划土分疆。心中有领悟,事事合自然。珍惜物力,所以没有胡干的事;独自决断,所以能不改变主意。等到大功告成了,不但对自己合宜,心中感到快慰,而且自己考虑材料的施用,设计得是否适当,都从中得到了验证。如今园子的工程虽然没有完成,修园的费用虽然很庞大,即便有短缺的地方需要补全,有损坏的地方还待修复,却并没有迫切地要求限期完成。哪像我往年带着手板低头哈腰,听乡长、里正喧闹折腾呢?锄除恶草,修剪枝条,顺乎我的心意去做,并没有谁拖住我的胳膊肘妨碍我。哪像我往时仰上级衙门的鼻息,等待大官、小吏作决定呢?五代时,傉檩在宣德楼设宴,叹息说:“建造的人不居住,居住的人不建造。”我今年才三十八岁,已经决定归隐,既建造又居住,也许是可以做到的。于是作歌表决心说:“前年离别随园,人操劳园荒芜。今年重返随园,花茂密人健康。我今不再离园,永远不再做官。从此改过回头,终生不忘!”乾隆十八年七月写下这篇文章。(二)诗歌鉴赏(8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乱后①辛愿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困鼠呜虚壁②,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注】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地解说。(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5题6空)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与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质不眠倚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3)小楼昨夜又
本文标题:第3单元单元综合检测3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