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4课第4节同步练习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关于成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它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B.成语都是“四字格”形成的原因有:四音节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体现了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C.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D.成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特征。解析:选B。成语并不都是四字格。2.下列关于熟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都属于熟语家族。B.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有点像猜谜语,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或说明,像谜底。C.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寓意的语句。D.惯用语都有特定的本义,显得很形象。解析:选D。惯用语都有特定的比喻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了村官的大学生王强,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平时就爱好文学,喜欢舞文弄墨....,现在村里文件的起草、宣传栏的布置他全包了。B.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C.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解析:选C。C.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A.舞文弄墨:玩弄文字技巧或歪曲法律条文。含贬义。B.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D.各行其是:各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此处应为“各司其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A.仙女山的草场、芙蓉江的清流让人心旷神怡,而天生三桥和芙蓉洞的雄奇景象更让游人叹为观止....。B.保障人民群众合法财产权益不受侵犯的《物权法》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你在城市或农村。C.丘吉尔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彻底改掉了说话期期艾艾....、口齿不清的缺点。D.在屈原忙于为楚国草拟政令的时候,上官大夫却在一旁扇阴风,点鬼火,敲边鼓...,离间他与楚怀王的关系。解析:选D。D.敲边鼓:从旁帮腔,从旁助势。在此句中不适合用来表示挑拨关系。A.叹为2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B.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C.期期艾艾:形容口吃。二、语言运用5.目前,有一些报刊的文章中,望文生义误用成语的现象较多。请指出下面的成语的错误,并加以分析。(1)差强人意误例:整个世界杯下来,梅西没有收获一个进球,对于他这样的世界级球员来说,实在是差强人意。(2)长袖善舞误例: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协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3)明日黄花误例:“全球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是目前全球演艺圈唯一真实反映消费者期望和感知的艺人口碑荣誉,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酒井法子一代玉女已沦为明日黄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差强人意”这个词语被误解为“使人感觉差劲”的意思,误将“差”作“不好、差劲”解了。“差强人意”的“差”应作“稍微”讲,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2)此句将“长袖善舞”误解为有能力、善于动作的意思了。这个成词多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3)此句错以为既然是比喻过时的事物,即就应该是明日黄花。其实这个成语多用来指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6.(2012·丹江口一中月考)根据以下《史记》片断,归纳成语。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指鹿为马死灰复燃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非常认真,他们对译稿改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面目全非....。B.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昭然若揭....。C.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D.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3解析:选D。A.“面目全非”意为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B.“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C.“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D.“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世纪中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B.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C.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D.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解析:选D。“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一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B.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一波三折,扑朔迷离....,不仅把当事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而且折射出依法行政的尴尬与艰难。C.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解析:选B。A.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应为“不绝于耳”。B.“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C.“繁文缛节”指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句中用来形容语言不当。D.众望所归:众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使用对象错误。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一定坚持海纳百川、从谏如流....的作风,将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转化成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竞争力。B.他们认为艺术关系到国魂,把艺术作为唤醒民众的重要手段,立志革除画坛上陈陈相因....、了无生气的积弊,大胆吸收外来营养。C.今天的中国是个开放的社会,青年人应该放开手脚,勇敢地去闯世界,不要因为世俗的约束,就迟疑犹豫,裹足不前....。D.一些人的散文不仅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于把一个好端端的文学体裁搞得没有一点文学的味道,读之便味同嚼蜡,不忍卒读....。解析:选D。A.从谏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B.陈陈相因:沿袭老一套,没有创新;C.裹足不前:比喻停步不前;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4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问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问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问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问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节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5.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解析:选C。C项,原文“成为‘法’的适用基础”的是“约定俗成”的“俗”。6.下列理解和
本文标题:第4课第4节同步练习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4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