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物流管理与配送物流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合理化配送及其类别配送中心物流与现代物流一物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定义:“物流是指从生产到消费,在物质资料的销售和服务过程中所伴随的经济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根据战时需要,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战时的物资运输、补给、屯驻等全面管理。此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装备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运作,以此保证物资装备补给费用最低、速度最快、服务最好,保证战争的胜利。战后,后勤理论引入了工业和商业,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后勤”、“商业后勤”,这时,后勤包含了商品生产过程和商品流通过程的的物流。日本的物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直接从PhysicalDistribution翻译过来的,当时译为“物的流通”。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采用Logistics一词。现在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界很少使用“物流”一词。在1983年出版的《经济大词典》初次编入了“物流合理化”的词条,解释为“合理组织物资流通,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合理包装、合理仓储、合理运输、合理保管,以及合理为用户服务等”。1988年出版的《物资管理知识手册》中,在把流通过程分解为物流、商流、货币流和信息流,指出物流是“物资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实物形态上的流通过程”。实际上,在物流概念传入中国之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就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如,物资仓库运输活动等。但是,物资仓储运输活动并不能涵盖物流的本身。主要在于:第一,物流比传统的物资储运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物资仓储运输仅仅是指储存、运输等两个环节,而物流则是一种综合物流,除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外,还包含为生产服务的生产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以及相关信息活动等。第二,物流更注重生产、采购、运输、储存、物料搬运、包装以及信息等流动的系统整合,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而物资仓储运输只注重自身环节的最优化。二物流的概念随着物流概念的国际化,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后勤(Logistics)的概念,但对物流的理解和概念的表达方式尚存在一定的区别。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定义:“物流是指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其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物处理及仓库管理。”日本学者比较重视物流经济效益的研究,把物流的价值属性反映在定义中。日通综合研究所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物理转移,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的经济活动。”也有的日本学者把信息流通和情报也合并到物流定义中去,例如,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定义物流时说:“在物资流通中加进情报流通便称之为物流。”这与中国把物流定义为“实物形态上的流动”不尽相同。日本的物流概念产生以后,出现了一些物流研究机构,比较有名的是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发展,两协会于1992年6月合并成立后勤系统协会,将物流改和称后勤,并且该协会名称中的“后勤系统”几个字并没有翻译成日本文字,而是直接用注音。该协会专务理事稻束原树于1997年在“这就是后勤”一文中对“后勤”下了定义:“后勤”是一种对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有效率流动进行规、实施和管理的思路,它同时协调供应、生产和销售各部门的个别利益,最终达到满足客户的需求。换言之,“后勤”意味着:按要求的数量以最低的成本送达到要求的地点,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作为基本目标。这一定义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类似。但日本合并后的后勤系统协会放弃了日本人最先翻译的“物流”,既不用“物流”也不用后勤,而直接用“Logistics”的英文注音(片假名),这种现象说明用Logistics代替PhysicalDistribution,不仅仅是词语上的替换,而且从概念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及概念的覆盖面上全面替换,这就意味着从更加广泛的领域考虑物流问题是当今物流发展的趋势。三物流六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流体”是物流中的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它们可以计算出流体的价值系数:V=P/T或V=P/C,其中,V表示每立方米体积或每吨商品的价值,单位是元/立方米或元/吨;P表示商品价值;T表示商品重量,单位是吨;C是商品体积,单位是立方米。该系数可以反映商品的贵贱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构成,对物流部门确定物流作业方案,对货物保险条款的确定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流体的结构是经营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连锁超市、百货商店等都在商品结构的确定与高速调整上在做文章。物流渠道中流动的是各种各样的流体,但是特定的经营者必须根据其经营目标定位来合理确定其流体的规模和结构,物流部门研究流体的结构就可以为经营者优化商品生产和经营品种结构提供依据。载体第一类是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水路、港口、车站、机场等,它们大多是固定的。第二类是设备。如车辆、船舶、飞机、装御搬运设备等,它们大多是可移动的。物流学科研究载体的结构、规模,尤其要研究物流载体的网络结构、技术进步等,比如要研究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网络的选址、载体的定位和跟踪、载体运行速度的提高、载体的配套等问题。流向自然流向计划流向市场流向实际流向自然流向,指根据产销关系所确定手商品流向,这表明一种客观需要,即商品要从产地流向销地;计划流向,指根据流体经营者的商品经营计划而形成的商品流向,即商品从供应地流向需要地;市场流向,指根据市场供求规律由市场确定的商品流向。实际流向,指在物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流向。理想的状况是是商品的自然流向与商品的实际流向一致,但由于计划流向与市场流向都有其存在的前提,由于载体的原因,还会导致商品的实际流向经常偏离自然流向。物流科学通过流向研究,准确掌握流向的变化规律,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合理规划物流流向,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速度的目的。流量自然流量计划流量市场流量实际流量流量与流向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流向都有一种流量与之对应。但流量的分类也有特殊征性。可将流量分为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实际流量按流体统计的流量按载体统计的流量按流向统计的流量按发运人统计的流量按承运人统计的流量理论流量也可进行类似的分类。从物流管理角度看,理想状况的物流应该是在所有流向上的流量都均匀分布。这样,物流资源利用率最高,组织管理最容易。但实际上,在一定的统计期间、流向之间、托运人和承运人间的实际流量是不可能出现均衡的。这就需要从宏观物流管理的角度,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采用合理的物流运行机制等手段,消除物流流向和流量上的不均衡。流程,指流体通过载体在一定流向上的行驶路径的数量表现。流程可分为自然流程、计划流程、市场流程、实际流程。也可分为理论流程。理论流程往往是可行路中的最短路径。如果要降低运输成本,一般应尽量缩短运输里程。实际流程又可按照四种口径来统计:按流体、按载体、按流向、按发运人的统计。流速,指流体通过载体在一定流程上的速度表现。流速与流向、流量、流程一起构成了物流向量的四个数量特征,是衡量物流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标。物流的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六要素之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如流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载体的类型和规模,流体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流向和流量,载体对流向、流量及流速有制约作用,载体的状况对流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影响。因此,进行物流活动要注意处理好六要素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使物流成本升高、服务恶化、效率下降、效益减少。物流学科以此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物流六要素横跨整个供应链,存在于原材料采购、制造、销售、消费、记忆废弃物回收等任何类型的物流环节中,也存在于运输、储存、包装、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种物流活动中,也存在于各种运输系统中。即便对于货运汽车空驶、空置的仓库、回程的空集装箱等,也可将其视为流体为空、流量为零的物流状况。因此分析物流六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流系统,对于物流学科体系的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当然,物流六要素是从“物的流动”的角度抽象出来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从物流的运作角度来分析,还应包括人的要素、组织的要素、资金的要素等等,但这些要素不是物流区别于其它“流”的最根本要素。物流活动运输保管包装装御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物流作业采购获取:采购和安排材料、零件以及制成品存货从供应商到制造商或装配厂、仓库或零售商店的内向物流作业活动。制造支持:当在制品在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流动时,对在制品存货所进行的管理。它所关心的不是如何生产,而是何时何地将生产何物。它与外向作业(实体分销)、内向作业(采购获取)共同构成物流作业有机整体。实体分销:将成品交给客户的物流作业活动。所有实体分销系统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把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分销渠道联系在一起,使那些分销渠道所提供的产品可得性成为营销过程的综合部分。第三利润源(Thethirdprofitsource):通过商品成本构成的分析,一些经济学家把降低生产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消耗,即原材料成本的降低,称为“第一利润源”;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活劳动消耗,称为“第二利润源”;而把降低物流费用称为“第三利润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通过降低物料消耗(第一利润源)和活劳动消耗(第二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小,而通过降低物流费用(第三利润源)的潜力越来越大。物流技术: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包括硬技术与软技术两方面:物流硬技术材料技术:集装材料、包装材料等。机械技术:装御机械、包装机械、运输机械等。设施:仓库、车站、港口、机场等。物流软技术计划:对流通形态与硬技术进行规划研究与改进的技术。。运用: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使用,装御方法,库存管理,劳务管理等。评价:成本计算等。具体地说,现代物流技术包括优化决策技术、预测技术、系统设计技术、标准化技术、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御搬运技术、包装技术、配送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自控与安全技术、电子计量技术等。物流成本,正确计算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的基础。物流成本可按以下三种典型的方式计算:1按物流形态计算。将物流成本按支付运费、支付保管费、商品材料费、配送费、人员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费等支付形态进行归类。这种计算方法,可使企业掌握物流成本在整体费用中处于什么位置,物流成本中哪些费用偏高等问题,企业既能充分认识物流成本合理化的重要性,又能明确控制物流成本的重点所在。2按物流功能计算。将物流费用按运输、储存、包装、装御、信息处理、物流管理等功能进行分类计算。这种方式能把握各功能所承担的物流费用,进而采取措施,实现不同功能的改善和合理化。3按物流成本选用对象计算。通过分析物流成本适用于什么对象,以此作为物流成本计算的依据。比如:可将适用对象按商品、地域、客户、负责人等进行分类,也有的按分公司营业点把握物流成本。物流管理的内容。(一)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存储、装御、配送等环节的管理。(二)对物流系统要素的管理。即对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六大要素的管理。(三)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科学基础上的。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求物流系统能及时地提供完整、准确、必要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了解掌握物流状况,进而控制物流。计算机的应用是现代物流系统信息获取、传递和存储的基础。现代物流管理的物点。(一)以实现客户满意炽第一目标。现代物流是基于企业经营战略,从客户服务目标的设定开始,进而追求客户服务的差别化。它通过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综合运作,提供客户所期望的服务,在追求客户满意最大化的同时,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二)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企业物流即不能单纯追求单个
本文标题:物流管理与配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6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