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二单元9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9*成全一棵树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重、难点: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拎水怔zhèng怔住绰chuò绰号)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并说明理由。3.交流预设:(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2)标题语意双关,一棵树不仅仅指树,还指那个残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一棵“本来已经失去了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惊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一个“一出生就残疾”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无论孩子还是母亲,她们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树!(3)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教师要引导到全文主旨上来。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1.孩子成全了小树。(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c.“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e.“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2.母亲成全孩子a.“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b.“这年冬天,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学生交流)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她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五、拓展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板书设计:9*成全一棵树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9成全一棵树教案冀教版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87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