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
第十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丑内容概述•第一节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第二节丑的审美价值•第三节丑的审美范畴罗丹《欧米艾尔》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第一节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一、丑的审美界定•二、丑的审美特征一、丑的审美界定•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杜尚《L.H.O.O.Q》,又名”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一、丑的审美界定•1.丑的审美关系界定•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丑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未实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社会与自然、背景与前景之间的背离,是对规范和正常尺度的破坏和否定。•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所引起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苦味或带有苦味的愉快。一、丑的审美界定•2.丑的分类•(1)自然形态的丑,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类“不可避免的丑”,如残疾身体的丑等,这类丑主要关乎形式而不涉及“恶”的内容,因而是审美实践中应该包容甚至尊重的对象。•(2)社会形态的丑,是社会生活中与恶相关联的“恶丑”,如丑恶行径、坏人坏事等,这种丑是审美实践中应该加以批判和挞伐的对象。•(3)艺术形态的丑,这类丑经过了艺术规范和艺术理想的浇灌熔铸,已转化为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审美实践中需要加以辩证分析的对象。一、丑的审美界定•3.丑的观念发展历史•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当时并不被认为这怪诞凶恶是丑,而认为是美,或者美丑混杂,美丑不分。•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人们高唱美的赞歌。•西方现代——一方面回归原始时代的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地发现丑、表现丑。二、丑的审美特征•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不完整、无规律与不和谐等作为丑的审美特点,必须在美丑对立、美丑共存和美丑转化的历史流程和文化差异中加以深化理解。二、丑的审美特征•1.美丑对立中丑的特征•与美对立,丑意味着不和谐,是人与对象和谐关系断裂的体验,是理性与感性之间和谐运动的中断,是对人的否定方面的呈现。•与美相对立意义上的丑,是与伦理内容的“恶”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假”具有总体对应关系,是人类追求美的进程中必须加以避免、加以扬弃的阶段,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需要批判和挞伐的对象。•在美学史上,与美相反,丑是无比例、无秩序、不适度、不一致、不匀称和不合尺度的。二、丑的审美特征•2.美丑共存中丑的特征•鲍姆嘉通看来,“美”指的是人类“完善的感性(认识)”,丑则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类感性生活的组成部分。•美丑共存现象,由于美丑的形式和内容的多重分裂和多样组合而更加复杂。•从人生审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对广阔人类实践的时空内涵的浓缩凝聚,它理应将丑涵摄在内。二、丑的审美特征•3.美丑转化中丑的特征•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摒弃两个侧面,同时两个侧面也都处于历史过程之中,美与丑都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在特定条件下,丑可以使人看到或联想到美,或者转化为美。第二节丑的审美特征•一、丑的审美价值•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一、丑的审美价值•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丑的审美价值•1.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美丑作为对立面同时包含着作为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的关系,丑作为对比与陪衬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丑所增大的心理反差,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审美中,丑从多方面映衬、增强了美的效果。尽管如此,这种意义上的丑,仍然不是正面肯定的,而需要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加以扬弃,并使其对比和陪衬的审美价值释放出来。一、丑的审美价值•2.丰富和解放美的价值•在美丑转化的意义上,狭义的丑密集进入审美领域,甚至占据审美舞台,使自身成为一种形式美中的特殊形态,以其畸形、混乱和不和谐等形态特征,对以优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构成背离和破坏,从而丰富和扩展了广义的美的内涵和范围,解放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审美实践。一、丑的审美价值•3.丑的审美意义•首先在于它的负值效应,丑透视到了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负效应、副作用、负面结果和负面价值。•其次在于丑作为一种补充性思维,即丑具有多维、多元和多视角的思想价值,它将触角伸进常规美学的盲区和灰色区域。•最后丑作为一种解放性思维和去蔽性思维,它具有解放价值,即丑往往具有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一、丑的审美价值•4.丑学的现实意义•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失,解放着人的审美实践,改变着世界。•人类审美心理结构所浓缩的广阔时空,不仅可以包含丑并将它作为自身对象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加以扬弃,而且还能够通过吸收、保留丑所蕴含的辩证因素,丰富、扩展和解放自身,从而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向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时空维度延伸。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丑以其反(优美)形式而与优美相通,同时它的许多特征与优美之外的悲剧、崇高、喜剧等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狭义的丑参与到这些审美形态中,才使这些范畴呈现出审美形态上的丰富性、饱满性和复杂性。丑参与、进入审美形态的基本途径,正在于丑渗入各种非优美审美形态而成为了这些审美形态的构成要素。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1.丑与崇高•(1)共同点•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式的特征。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1.丑与崇高•(2)不同点•丑与崇高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界限,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丑参与崇高之中,表现了人的自由本质为实现自身对象化而努力斗争的精神空前高涨,但丑作为现实对人自由本质的否定,与崇高不同,并未显示出主体必将统一客体,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2.丑与喜剧•(1)学者论述•亚里士多德——用丑的审美形式来说明喜剧本质。•黑格尔——喜剧矛盾源于绝对精神发展中感性形式压倒了观念,表现了对象的空虚和缺乏理念内容,出现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性具有丑的性质。•柏格森——用与丑接近的“机械僵化”来解释喜剧。•巴赫金——丑的加入,多方面地增大了具有喜剧色彩的狂欢文化的审美功用。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2.丑与喜剧•(2)丑与喜剧的区别•从审美心理效应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喜剧“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让人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最终将矛盾调和化解,使人笑,让人乐;而丑却通常并不一定引发笑和乐。第三节丑的审美范畴•一、怪•二、“酷”•三、荒诞•四、恐怖第三节丑的审美范畴•在获得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地位之后,在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概念下,又逐渐汇聚和形成了怪、酷、荒诞、恐怖等次一级审美范畴。它们在本质上都隶属于丑,因此,作为丑的本质规定的“否定和背离”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但这一“质”的规定并不能概括它们在“量”的维度上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甄别。一、怪•“怪”作为丑的审美范畴之一,受“否定和背离”等丑的基本属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怪是对正常的人和事及其间关系的正常尺度的一种夸张式变形,是一种极端反常化,即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以一种变了形的面貌出现,这种变形不是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集中化、典型化、概括化或抽象化,而是各种“古怪与夸张”组合而成的变形。一、怪•1.怪的审美感受•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一、怪•2.“怪”的历史表现•“怪诞”(grotesque)出自意大利语“grotto”,意思是“洞穴”、“地下室”和“幽灵出没的地方”。•“怪”主要在中世纪和封建时代的人类审美生活中得以集中表达。欧洲中世纪的艺术中,存在着大量“怪诞”风格的艺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骑士阶层做了大量贬低化和世俗化的处理,暴露其丑怪荒唐的一面。二、“酷”•“酷”作为丑的审美范畴之一,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和特殊形态,在“酷”中,现实以包容的方式否定人本质,目的性与规律性发生有限的偏离,是对于偏离于和谐性、完满性的个性气质的自恋式认同。在审美感受上,“酷”是排除了伦理道德内涵的满不在乎和开心陶醉。这一审美范畴在当代日常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二、“酷”•1.“酷”的内涵本质•“酷”(英文cool的音译)的审美内涵源于19世纪末传入美国的非洲黑人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种爵士乐,它提倡一种冷峻、深层的风格。•“酷”的本质,是自恋情结、超然的嘲讽以及享乐主义三种核心性格的特殊组合。二、“酷”•2.“酷”作为审美文化•“酷”的广泛流行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发展演变,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酷文化”作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是一种以青年人为主体、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个性品味及其消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现象。“酷”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诸如”上网“、”泡吧“,青年人只是消费它。二、“酷”•3.“酷”的历史表现及现实审美教育意义•“酷”主要在人类当代和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突显。•“酷”的形式化和表面化、自我化和自恋化,以及其冷漠和享乐化,使其在理念内容上处于某种半空洞状态,在精神追求上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在道德伦理立场上则处于某种不负责任和不承担义务的非正义状态。因此,如何使其充实化、正义化、追求健康生活,就成为当前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三、荒诞•“荒诞”是人本质对象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或特殊状态,在这个阶段,由于人本质的分解、弥散或缺位,使对象化过程变成一种无根基、无秩序、无归宿的解体过程。换言之,荒诞是对无意义、无本质、无深度、无价值本身的对象化过程,因而也是对虚无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虚无。贝克特《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焦急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为了打发时光,他们就做脱鞋穿鞋、对骂等无聊行为,却无力改变这种无助局面。三、荒诞•1.荒诞的审美关系界定•从荒诞的主客体关系看,由于主体虚位而导致主客关系瓦解,致使客体碎片杂呈、喧哗无主。•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荒诞是无理性内容的感性形式、无理想的现实、无背景的前景、无深度的平面、无指涉的拟像。三、荒诞•2.荒诞的审美特征•(1)形式的碎片化和丑怪。荒诞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可以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2)内容的平面化和无中心。由于时空深度的消失,内容的中心和主题弥散蒸发,出现了无高潮无情节的倾向。•(3)主体的零度化和无力感。在传统审美形态中,主体敢于表达价值判断并有能力对对象做出等级评判,但在荒诞审美形态中,前景上的对象都是等值的或无价值的。三、荒诞•3.荒诞的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荒诞作为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是在现代确立的,其出现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原因,即现代社会的高度异化和人对异化社会的彻底绝望和孤独感、无助感。•荒诞是荒诞的人在失去意义的世界上对意义的丧失所做的单纯呈现活动和所达成的体验,它并不是要重建一个充
本文标题: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6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