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高一语文崔杼弑其君高一语文课件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崔杼弑其君《左传》第一课时学生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通假字:①遂取之②反队,遂弑之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④干掫有淫者“取”通“娶”“队”通“坠”“说”通“脱”“干”通“捍”2.古今异义:(1)君之臣杼疾病(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词类活用:(1)东郭偃臣崔武子(2)见棠姜而美之(3)公鞭侍人贾举(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5)死乎名作动,做……家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名作动,鞭打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为动用法,为……而死4.文言虚词积累:焉偃御武子以吊焉庄公通焉吾焉得死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代“齐棠公”代词、代“棠姜”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之”而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公拊楹而歌(表修饰)其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5.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免,是反子之义也。申蒯,侍渔者。(2)被动句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3)宾语前置社稷是主。将庸何归?讨论1-3段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明确: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人物关系崔杼齐国大臣庄公齐国国君棠姜棠公寡妻弑人物性格崔杼:庄公:晏子: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留用晏子,稳固自己的地位)好色,无道,昏庸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以社稷的大局为重,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第二课时请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讨论探究齐读第四、五段,讨论: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3)他狡猾,奸狡。(4)机智、圆滑。(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学生意见:明确: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讨论: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比较阅读【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1.翻译:其我之谓矣!2.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作业①课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②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③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崔杼弑其君高一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6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