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金牌阅读指导大全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1古诗词鉴赏金考点与对策鉴赏文学作品的考查,诗歌鉴赏是重点、难点之一。自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大量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固定下来,几经变化,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主观鉴赏题型。这是一个突破。尽管分值少了一点,由原先的3道选择题9分减少为5分,且暂不考及现当代诗歌,看似降低难度与要求,实则重在考查鉴赏能力,拉开差距,更有利于选拔人才。面对“主观鉴赏”这一新题型,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能力差的望题兴叹,可能不能写一字一句,因为这不是靠“蒙”的,要将鉴赏的感受切切实实写出来;能力强、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尽可以发挥,甚至会一挥而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考查类似于诗歌读后感,相当于写一则短文,能力高下全在表达的文字里。考试题型发生变化,但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没有变。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定位仍然是在“初步鉴赏”这一层面上。表现在:选取的诗歌是大家热爱的、脍炙人口的,不可能是晦涩难懂、用典较多的。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也是形成共识的,不可能选理解分歧大的诗歌,因为高考试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针对这些命题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应试策略呢?1.要学习掌握有关诗歌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诵读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2.要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尤其要注意题目材料中所提供的资料,如作家生平、发表时间和背景介绍。3.学会分析诗眼,从整体上把握全诗,揣摩其内容主旨。整体把握,就要领会全诗的思路、意境,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正确解题,切忌断章取义。4.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语言是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理解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关键性的词语,才有可能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深一层的判断、评玠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5.正确把握作者的抒情方式、写作技巧和风格。具体来说,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诗歌中的妙用,如情景交融、情理相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相生,以及比兴、渲染、象征、映衬等手法,并结合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6.掌握诗歌的几个基本类型和各自主要特点。诗歌从题材上分,大致可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离别诗、写景诗等。每一类型的诗歌大体有一些共性,好好掌握一些共性特点,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7.注意表达的简明准确。与以往不同的,新题型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鉴赏内容,这里就必然涉及自己的鉴赏语言,甚至书写。鉴赏到位了,但表达不清楚,文章不达意,那是遗憾的。我们认为考生要把它当做写小作文一样,要求语句简明通顺、准确得体,可带一定的书卷气。名题示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课本中屡见,1如“羌笛何须怨杨柳”。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说别人,说大家,但“何人”首先是诗人李白自己。题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盍坠。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2[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引)“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题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写法)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B、E。B项中“同来望月”是去年之事;E项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对故人的怀念及物是人非的怅惘与孤独。(2)体裁:两首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题4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完成后面的题目。卷)小桃红·秋江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碛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描绘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人胜的画卷。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江面水影洁白如绢是静景,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是动景。②“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蓣、粉红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2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深3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考题网站(一)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前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与精析答案为c项。这是写诗人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独静无聊,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闲”表面看来无聊,而实际上却隐含诗人失望焦躁的情味。(二)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季卷)蝉虞世南垂绥[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A.首旬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诗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c.三、四两句蕴涵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答案与精析答案为D。“寓情于景,,是指诗歌全都写景,不直接抒情,而本诗后两句却是直接抒情。(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甲)(乙)约客雨晴赵师秀王驾黄梅时节家家雨,雨前初见花间蕊,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后全无叶底花。有约不来过夜半,蜂蝶纷纷过墙去,闲敲棋子落灯花。却嶷春色在邻家。3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节景物甲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一说。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精析1.答案为“绝句”。2.答案为:甲(季节):黄梅时节(或初夏);乙(景物):蜂蝶(或叶)。3.答案为: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像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像邻家的春色。(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4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金牌阅读指导大全高中语文练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8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