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二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备考指要】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2.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如: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全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2.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思考:西汉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与秦不同的措施?郡县制和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权组织。思考:西汉初年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效果如何?最后怎样解决?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A、封国:王国:名义受朝廷节制,实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管辖;B、原因:历史——楚汉战争中,刘邦为集中力量击溃项羽,陆续分封七个异姓王,以获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主观目的——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欲图西汉王朝统治长久稳固。汉高祖“惩戒之秦孤立之败”;认为有些地方“无壮士以填(镇)之”是不行的。C、影响: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晁错西汉政治家主张“削藩”汉武帝解决诸侯王问题:A、背景: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繁荣,解决王国对中央集权威胁的时机已成熟。B、措施:“推恩令”C、结果: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例:下列关于“推恩令”的理解与说明,最为确切的是()A,将皇恩推广于天下,让老百姓不同程度地得到好处B,将皇恩施于诸侯王及其子弟,以使之顺从皇帝,从而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子弟以建立侯国从而削弱王国的直属领地,使之无力对抗中央D,推恩只是一种欺骗,是封建皇帝愚弄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根本不能实现【迁移应用】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A.采纳董仲舒建议B.实行郡国并行C.颁行推恩令D.设立刺史官职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⑴收精兵,削将权。⑵削实权。地方直属中央,设通判⑶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讨论】利: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解,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地方与中央争权的问题)。弊: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积贫积弱。【小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从军权入手,对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加强控制,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行省制度行中书省行中书省行中书省B、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C、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A、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意义:君主专制的演进汉及历代王朝沿袭皇帝制度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重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君主专制的演进A、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②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B、评价:北宋: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B、增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A、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增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结果:(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B【迁移应用】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B(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D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1)时代:(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察举制——选官制度阅读课本14页“察举制”内容,归纳察举制度的含义,目的,性质和沿革,作用和影响察举即选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孝悌廉:廉吏察举制——选官制度(1)含义: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3)性质:汉武帝时开始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4)沿革:汉武帝时确立和完善,西汉时注重孝廉,后注重门第望,“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思考: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禅让制”来推选人才;奴隶社会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的时候,采用“奖励军功,按功受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西汉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选官制度,来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察举制。•察举的概念和演变: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高祖刘邦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标准: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布衣卿相”的经验,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论出身。孝廉成为当时做官的主要途径汉初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下层民间,他们曾当过游民,有屠狗、赶车的,有织席、卖布的,充其量如萧何、曹参等,原来也只是县吏。但他们确有本事,不仅协助刘邦在马上打天下,而且辅佐汉高祖治理天下。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zhuo)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这一批批文臣武将,为汉武帝建功立业,成为实现汉武帝大一统的功臣。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民谣)此民谣的主题是什么?讽刺汉朝的察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1.阅读课本15页最后一段思考科举制的性质和创立的原因,并简单概述隋唐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性质:“科”指考试科目;“举”指是选拔人才。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原因:(1)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①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②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①经济上:(2)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②政治上: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壮大;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持。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隋朝创立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别其等第,门下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据统计,从大业三年科举开考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止,共约出现过592位状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让寒士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体验到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快乐。三大选官制度比较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途径选拔标准自下而上推荐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西汉至东汉前期根据才能和品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才能)自下而上推荐依据门第族望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思考:汉代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后又是如何演变的?汉、唐选官制度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延伸阅读材料一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材料二康有为说:“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民智不开之故,皆在于八股取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之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材料三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日,清政府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材料四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五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材料六胡适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延伸阅读材料七1835年,英国人格尔斯说:“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5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材料八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
本文标题:第二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