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二语文漫话清高3高二语文课件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漫话清高金开诚本文题材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最能体现本文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拗拗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观点。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3了解历史上的清高人物以及积累文中诗句。教学重点与难点基础知识1勾当()()2颍()水3汲()黯4怪癖()5禅()让6倪()7孤僻()8天真罄()露9用世:出任官职10扬弃:(1)保留和抛弃(2)抛弃11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12德高望重:品行高尚,声望卓著13姑置勿论:姑且放到一边不去讨论议论14实至名归:有了实际的成绩,名誉也随之而来了思路分析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快速把握文意层次。漫话清高许由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等古代模式陶渊明、林和靖等实与名李白、孟浩然标准当代穷困人福贵人扬与弃隐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反互补研读探究1、文章的首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它在全文当中起什么作用?作者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点明“清高”这一话题,让人感受到它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也照应了题目。同时它也总领第二段到第七段,也和最后一段形成了对比让人体会到古人和当代人对于“清高”不同的价值评判。2、“清高”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褒义词,受人尊敬,“清高”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但清高也容易让人意志消沉,思想偏激,冷落社会和他人。资料补充敢于直言犯上的大臣汲黯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作为流放异域的囚徒,苏武失去了太多太多:肌体在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中一天天衰老,精神在冤屈和思念的摧残下一点点销蚀,理想与追求在时间的磨盘里被碾压得支离破碎……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淘渊明四十一岁时放弃了彭泽县令的职务,回到了庐山山脚西南部的老家。不久他作了一篇《归去来辞》赋。在这篇文赋中,那种从囚笼中放飞而出的欣喜心情,三千里外,一千六百年后晰可闻见。考虑到几千年来中国众多士人对官场的渴求、眷恋、嗜爱以致于有种种不堪入目的表现,他对官场厌恶的姿态着实令人困惑。陶渊明的故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北宋·林和靖《山园小梅》林和靖在孤山的时间深处,彳亍(chíchú)着一个人。这个人大约四五十岁,很清瘦。胡须在柔韧的西湖风里,斜斜地指着一个方向,衣袂也斜斜地指着同一个方向。于是,他和他身边同样清瘦、同样指着一个方向的柳条一样,看上去非常的飘逸,而且固执。当这个人从西湖北岸走过来,踏上西泠桥的刹那,如一只光洁的鸡蛋从蛋壳中脱颖而出,一切繁华的背景被他抛在了身后。他走下西泠桥,往左拐,沿着一条小道,慢慢踱到了孤山的东北麓。从此,这个人留在了孤山,这一留,就是二十年,一段“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这个人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他生于钱塘(杭州隋朝之前称“钱塘”),原名林逋,从小资质聪慧,立志为学。成年后,游学于江淮间,以诗会友。他作诗填词、书法绘画,造诣精深,但秉性恬淡好古,无视富贵功名,不求荣华利禄,自题:“道着权名便绝交。”一生不出仕,连宋真宗都请不动他。倪云林的山水画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不易理解的诗句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长安宫阙处九天之上,高贵豪华,我曾地这个地方作臣子。端居耻圣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假,凭借。业已饮,何恤他:业已,已经。恤,忧虑。本诗为干谒求进之作。诗前半写洞庭景色,景象开阔,气势雄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联为唐诗中咏洞庭湖的名句。后半转入本题,表明请张丞相汲引之意。此诗写作得体,措词巧妙,“湖水”与“济河”、“垂钓”照应,暗示了自己的要求,但却不露痕迹;称颂对方有分寸,以己求人含蓄委婉,不卑不亢,不失身份。所以说是一篇不落俗套的干谒之作。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起法高深,三四浑阔,足与题称。读此诗襄阳非甘于隐遁者。谚云:‘临湖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接引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漫话清高3高二语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8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