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平面二、木构架六、装修三、台基、台阶四、墙壁五、屋顶瓦作七、彩画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小木作指中国木构件建筑的装饰部分■宋、清大木作名称对比:举架—举折庑殿顶—四阿顶歇山顶—九脊顶厦两头悬山顶—不厦两头瓜栱—瓜子栱万栱—慢栱厢栱—令栱正心瓜栱—泥道栱翘—华栱或卷头梁—栿或梁单步梁—剳(da2)牵桁或檩—槫(quan2)五架梁—四槫栿脊桁—脊槫上金桁—上平槫瓜柱—侏儒柱或蜀柱三踩—四辅作宋清宋一、平面建筑物的平面形式一般都是长方形。度量长的一面称面阔,短的一面称进深。木构架结构的柱子是平面上的重要因素,四根柱子围成的面积称为间。1、单体建筑的平面中国古典单体建筑大部分采用长方形平面柱网形式:金厢斗底槽、单槽、双槽、分心槽、满堂柱;双槽金厢斗底槽分心槽单槽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满堂柱麟德殿遗址平面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平面形式除了长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圆形、十字形等,庭院建筑中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形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以满足观赏和休息的要求。2、群体建筑的平面:在建筑群体布置中,主要的建筑物多居中、向南,称为正殿或正房,两侧可加套间称耳房,正殿、正房前左右对立着的称为配殿或厢房,四座建筑围成一个院子叫四合院。平面决定开间尺寸大式建筑首先根据建筑的类型来选择斗栱的大小(依斗口宽窄分十一等)和出跳的多少。由于每攒斗栱宽度(即两攒斗栱中至中的距离)为十一斗口,斗栱挑出每跳为三斗口,所以可以计算出建筑的各间面阔和断面进深。十一斗口一等斗口二等斗口三等斗口未见实例四等斗口五等斗口用于城楼五等斗口六等斗口七等斗口八等斗口用于殿宇用于小建筑八等斗口九等斗口十等斗口十一等斗口二、木构架1、柱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的柱。金柱:檐柱以内的柱。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柱。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的,上面顶着屋脊的柱。童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柱,也称瓜柱。二、木构架1、柱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推山太平梁上承托桁头和正吻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叫雷公柱。柱的一些基本概念柱的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柱的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在角柱则两个方向都倾斜的做法;减柱法: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见于辽、金元代;移柱法:将若干内柱移位做法,见于辽、金元代;紫禁城乾清宫南立面七檩或六檩小式建筑——明间面阔:柱高=10:8柱高:柱径=11:1带斗栱的大式建筑——檐柱柱高为70斗口(包括平板枋和斗栱)檐柱柱径为6斗口(约1/10柱高)2、枋额枋: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称为阑额,下面的称为由额)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宋称普拍枋)雀替: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宋称绰幕枋)清式五踩单翘单昂斗栱3、梁直梁和月梁: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chuán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桃间梁: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抱头梁: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3、梁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槫。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槫),中金桁(宋称中平槫),下金桁(宋称下平槫)之别。4、桁、檩5、间架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间架由下而上的构成顺序及各部分名称见下图。1檐柱2老檐柱3金柱4大额枋5小额坊8挑尖梁8桃尖梁16随梁枋15七架梁15七架梁17五架梁18三架梁19童柱25脊桁26脊枋28上金桁29中金桁30下金桁31金桁33檐椽34飞檐椽6、举架与举折举架的做法举架是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清代建筑的檩子水平距离相同,而高度则根据一定做法,逐层加高。因此屋面成为一条越往上越陡的曲线。6、举架与举折举折的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宋制“举折”计算6、举架与举折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7、不同形式的屋顶做法庑殿顶(宋称四阿):前后坡的构架与两坡顶一样,左右两坡也有同样的梁架檩枋。庑殿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不一样长XXXXXXXX原脊檩X/10X/10歇山顶:歇山顶可以看作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结合。构架上的差别,主要在山花与山坡屋面的交接上。歇山(宋称九脊殿)收山内退一檩径确定歇山建筑山面山花板位置的法则称-“收山法”。清官式建筑“收山法”规定,歇山建筑由山面正心桁轴心向内收一桁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小式建筑“收山法”规定,由山面檐檩(P298)轴心向内收一檩径,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柱柱柱四椽四档(1/3檐柱高)四椽四档(1/3檐柱高)悬山顶挑山6、檐角起翘和出翘出翘:屋顶的平面不是绝对的长方形,而是在四角有向外伸出的曲线,叫做出翘。起翘:中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檐角起翘和出翘起翘及出翘檐角起翘和出翘起翘及出翘檐角起翘和出翘瓜柱:最早只用在脊槫下,屋架其他承梁处都用驼峰,或矮木加斗栱;驼峰: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叉手: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斜向构件,多见于唐、宋;替木:为支撑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托梁枋;7、屋顶的其他构件8、多层木建筑叉柱造:将上层檐柱的底部开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插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个柱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及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等;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如天津蓟县辽独乐寺观音阁及山西应县辽佛宫寺释迦塔等;斗拱的作用:1)结构作用:挑出以承重,把屋面大面积的荷载传递给柱;2)装饰作用:是屋顶与屋身立面的过渡,使檐下生动;3)等级制度的象征;4)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斗口(清)材(宋);9、斗拱1)斗拱的作用与类型斗拱的类型柱头科柱头铺作平身科柱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名称(清)(宋)柱头斗栱柱头科柱头铺作柱间斗栱平身科柱间铺作转角斗栱角科转角铺作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实物斗:双向开口的构件栱:置于坐斗口内的横短木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斗栱升:单向开口的斗斗拱的组成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坐斗翘昂正心瓜栱正心万栱厢栱厢栱槽升子清代斗栱名称十八斗清式五踩单翘单昂斗栱斗耳斗平斗欹424栔=斗平斗欹(qi1)+栔材栔+=足材何谓“材”单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单材)。即是说:材是斗拱中栱或木方的断面.材的高宽比为3:2,材的具体尺寸根据用材的等级而定。《营造法式》将材分为八等.宋“以材为祖”这套古典模数制名“材栔制度”或“材分制度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清称正心瓜拱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清称正心万拱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清称厢拱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2)斗拱的构件组成斗拱出跳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出一层,宋叫“一跳”,清叫“一踩”;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宋叫“四铺作”,清叫“三踩”;出两跳,宋叫“五铺作”,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铺作”,清叫“七踩”;出四跳,宋叫“七铺作”,清叫“九踩”;出五跳,宋叫“八铺作”,清叫“十一踩”。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如“五踩单翘单昂”“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基本构成三、台基、踏步、栏杆、铺地台基台基是全部建筑物的基础,其构造是四面砖墙、里面添土、上面墁砖的台子。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力;象眼石砚窝石垂带石1、普通台基(一)普通台基构成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属低等次台基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属中等次台基(二)普通台基做法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台明的长宽尺寸遵循“下檐出”小于“上檐出”的规定,留出必要的“回水”。三、台基、踏步、栏杆、铺地须弥座是带有雕刻线脚的石台基,多用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各部组成的名称如下:2、须弥座宋式须弥座清式须弥座宋式清式层次构成分层多,9~12层分层少,6层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格调韵味秀挺、精细、洒脱敦实、粗壮、庄重2、须弥座清式勾阑须弥座的六层高度分成三组,保持了中心部位的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枋;沈阳清昭陵隆恩殿须弥座全部光素的只在束腰雕饰在束腰和上枋雕饰全部雕饰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基座踏道踏道阶梯形踏步坡道故宫辇道辇道(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左磩右平”指左为阶级形踏跺,右斜平坡道。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木经》载: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栏杆(勾阑)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望柱处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做法。寻杖合角造:木寻杖止于转角望柱处不伸出的做法。宋式勾阑栏杆(勾阑)宋式勾阑清式栏杆抱鼓石的作用:a.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b.美化栏杆尽端造型;抱鼓石的做法栏杆抱鼓石构成和式
本文标题:16清式建筑做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9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