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小学问题学生案例成因分析
1问题学生表现及教育转化策略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李君一、案例陈述个案的主要问题:斐斐女11岁主要表现为:1、纪律方面:遵守纪律、课堂上从不插嘴、也几乎不发言。2、学习方面:对待学习感觉是按部就班,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缺乏学习兴趣和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稍有难度的作业则完成情况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3、思想方面:表面感觉有点高傲,但其实自卑孤僻,朋友很少,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消沉。事件回放:班级同学订杂志带来的100元钱丢失,一位同学中午回不了家用来吃午饭的20元也不见……事后有几位同学都说看见斐斐翻了当事者的书包,还以为是经过人家同意的,所以并没有阻止!案情并不复杂,我找斐斐单独谈话,很快她就承认了是自己所为。但是我震惊的是,她看起来相当镇定,脸上看不出丝毫表情。通过谈话,让斐斐换位思考,她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令人惊讶的是,拿走的这些钱她都没有花,而且最后她自己也都交出来了。我安排远远跟踪的同学说,斐斐好像是把偷来的钱放在卫生间里面,(因为她进入卫生间后拿出来的)至于具体放在什么位置,他们也没有看到!几次交出来的钱都被折成了一个个小方形,平平整整的!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我找来孩子妈妈反映情况。结果很吃惊:原来妈妈竟然知道!斐斐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孩子跟妈妈生活。但是父亲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亏欠,所以隔三差五就来接孩子到他那边去。孩子在父亲新组建的家庭中对女主人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表现出很大的仇恨情绪,经常用剪刀把女主人的衣服剪破,项链扯断等等!本来她想报复爸爸和阿姨,但是每次爸爸都表现得很愧疚,很亏欠,并且从不责怪孩子!孩子变得越来越大胆,由破坏物品发展到偷偷拿走大人的钱,甚至一切与爸爸有关的人的钱她都偷过,(包括奶奶,大姑)偷来之后她也不花(实际上有妈妈的照顾,她并不缺钱花),直到大人发现并询问她时,她才会承认!她总觉得爸爸新家中的一切原本都是她和妈妈的!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演变成控制不住自己总想要拿别人钱或物品的欲望……二、偷窃行为成因分析21、主观原因①逆反心理②妒忌心理④炫耀心理⑤攀比心理2、客观原因①家庭环境的影响②社会环境的影响③学校教育的影响通过和斐斐妈妈的多次谈话,能感觉到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成因比较复杂,但是主要还是家庭环境的因素造成的。在孩子妈妈的表述以及在学校的几次观察,我发现她对于偷偷拿来的钱的确一次也没有拿去花掉,而是每次都藏在某个地方,然后冷眼旁观地看着大家议论、寻找…而当最后锁定目标就是她时,她也没有感到害怕的表情,不太费劲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语气轻松淡定。为此,我分析,她的偷窃行为不是上述的某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因为家庭的变故,造成的不安全感上升,对父母,尤其是父爱的怀疑,由最初的怨恨报复演变成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从而把焦点放在她的身上。三、教育策略(一)态度上的不惊不怪。1、并不把这件事看做洪水猛兽,大张旗鼓地处理,就像处理一件看似平常的班务一样来处理,不让她期待成为这种事件的焦点,主角,去变相的获得被关注的感觉。2、、尊重理解。在事件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把道理说进他的心坎里,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明白事理,不再重犯。告诉他,狡辩也没有用,老师已经与家长联系过了。2、保护隐私。在两次和斐斐的谈话时我都向他保证,只要以后不再重犯,老师不作公开处理,也不告诉学校,以解除她的后顾之忧。(二)、思想上的沟通疏导。我传达了一个思想:对这种不该发生的事,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原谅,但关键是你自己要改过自新,你的悔改要体现在行动上。无论如何,不经允许拿走别人的财物都是一种恶习,不但是道德上的瑕疵行为,严重者甚至还会涉嫌触犯刑律。(三)行动上的爱心宽容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唤醒学生生存欲望,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引路人。既然是学生,那么学生就有犯错的时候。对有偷窃行为而学生,有时我们应实施宽容和信任,才有利于学生的改过,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才大有好处。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我们方法较少,虽然每个学生也许都会犯错,但每个学生定有成功的潜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3师。作为教师只能是接受孩子犯错误的现实,适当宽容学生,想方设法用爱心铺就一条正道,把学生引过来。这才是我们当教师的职责。(四)、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善后事宜一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给予学生督促和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一些家长事后抱怨学校。与家长沟通时,尊重理解家长,礼貌接待。与家长交谈时,说话口气、用词要委婉,说明见面的用意是为了更好地监督和教育孩子。交代家长,对待孩子以教育为主,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二是多多关注当事学生。在事后的一段时期内,虽然孩子已认识到错误,但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卑感和愧疚感。虽要求过参与调查的学生不再议论,但这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事人的感受,帮他做好心理辅导。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主动找学生(让她叫上他信任的同学)聊学习,聊生活。有时哪怕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也能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感受到老师、同学没有因此事而看不起他,从而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后,我想说:教师的目的是发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实施有效教育;尊重、理解、宽容对待学生已发生的任何错误是处理好此类事的根本前提。学生只有信任你,才愿意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
本文标题:小学问题学生案例成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4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