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小题狂练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百家争鸣”与独尊儒术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C.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5.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6.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C.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D.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生7.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8.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循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9.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10.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12.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13.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这反映了当时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15.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16.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的“君道”A.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仁政思想B.为近代民主政治奠定基础C.完全取决于帝王的个人品质D.是分权制衡体系的新发展17.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朝代、学校(书院)教材名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春秋》(孔子编)五代书院《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代书院《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编)明清书院二十一史、《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A.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B.吸收国外思想成果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D.与科举考试相联系18.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A.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B.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D.儒学思想成为主流19.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淮书》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20.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A.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B.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C.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D.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21.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历史材料出处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汉书·武五子传》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汉书·儒林传》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22.“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A.专制皇权商品经济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C.科举制度地主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23.对下表著作中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分析,可知汉朝A.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B.孝处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讲究礼义成为重要社会共识24.观察下图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汉画像石“讲经图”A.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汉武帝时期B.“讲经”主要是讲儒学《四书》C.这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D.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参考答案1.【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答案】C2.【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答案】C3.【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商人注重神,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人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基本平等;春秋时期注重人,天人关系的重心开始下移,人的份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商朝时期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说明的是天人关系的转移,不是消失,故A项错误。材料中天人关系,并不是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天人关系,并不是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海昏侯墓发掘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是二手史料,墓葬的挖掘论证了《汉书》记载史实的不足性,故D项正确;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价值没有可比性,故A项错误;文献史料也能还原历史的事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两种是史料的相互印证性,不是说明所有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故C项错误。【答案】D5.【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答案】A6.【解析】庄子认为许多人为了“事业”“名声”,“伤性以身为殉”,而“事业”“名声”均是“物”,不应当“以物易其性”,而是要保持本性,因此可以看出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生。故答案为D项。庄子对“道德理性”和“功利主义”持批判态度,排除A、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D7.【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义”属于儒家思想,勇武女性是为孝义而杀仇敌则说明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勇武之风而是强调为孝义而杀仇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士精神不是衰落而是增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8.【解析】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答案】A9.【解析】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
本文标题:小题狂练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