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小题狂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4.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A.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B.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C.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D.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5.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缩和工业产品的销售危机。这表明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重大偏差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农民的抵制D.计划经济体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6.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164315021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C.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D.苏联经济建设忽视世界市场的作用7.下图寓意是1933年的苏联漫画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8.俄罗斯存留的一份历史文献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文献中针对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C.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D.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9.有史学工作者收集了下列主题的相关史料,该学者要论述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字号主题史料1俄国具有长期高度集权的沙皇专制传统史料2十月革命没能完全割裂俄国历史传统史料3蒙古人统治留下的东方专制制度方式对俄罗斯权力阶级的影响史料41921年列宁主持下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出现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D.赫鲁晓夫改革的必然性10.列宁认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居民的合作化,俄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没法建成,而没有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居民的合作化就难以完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言论的主旨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实施的必然性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集体农庄是苏俄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之路D.新经济政策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11.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12.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13.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它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材料表明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不满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了政权的敌人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14.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15.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16.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材料中俄国“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是A.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17.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A.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D.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18.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A.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C.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D.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19.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年份发展状况1922﹣1923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1924﹣1926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1927﹣1928农产品收购危机A.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C.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20.下图是出自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的有关中、苏两国某一历史时期粮食产量比较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A.两国农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B.“左”倾错误增长期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C.苏联的农业经济改革的成效显著D.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经济改革思想21.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22.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苏联部长会议由68个部级单位削减为34个1956年苏联部长会议部级单位增至60个1957年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权管理,撤销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按区域原则设置国民经济委员会20世纪60年代陆续恢复了中央管理经济的各部、委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23.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24.关于集体农庄的记述出处农民们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共中央审定,作为全国党史教材)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道:30年代的饥荒中,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国家灾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亲历者的回忆和档案材料》2001年出版通过分析上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官方公布的材料最为可信B.折中相反观点可得出真相C.回忆录年代久远没有价值D.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参考答案1.【解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和D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不合题意要求。【答案】C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经济政策。从题干的内容来看,主要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和1922年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这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B、D项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C。【答案】C3.【解析】材料“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新经济制度没有成效,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排除A,选C;材料没有提到美苏军备竞赛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美苏综合国力,排除D。【答案】C4.【解析】表格显示二战后初期苏联对马歇尔计划受援国、苏联势力范围国以及美国进口都远远大于苏联出口的数量,说明苏联依靠对西方
本文标题:小题狂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