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题狂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含答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3.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4.光绪元年(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上《密陈大计疏》,奏折中说,(在中国)“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在难行”,但其“义可采取”。十年后,淮军宿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直接提出效仿西方设议院的要求。由此可见A.当时官员可大胆倡言设议院B.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C.洋务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D.面对瓜分危局应加大改革力度5.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6.下面是近代某一时期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统计图(单位:%)。据图可知,当时中国A.逐渐享受到工业化成果B.机器生产摧毁了手工纺织业C.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迅猛D.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7.1896年总理衙门奏陈“西方国家皆以富强为第一要务,专设商务大臣,其他的公司商会等随地经营,不遗余力地帮扶。而中国各省章程不一,地方官对于公司企业毫不关心,反而遇事随意征派勒索捐税。……请饬令各省官员,在省会设立商务局,聘请有名望的绅商担任负责人”。据此可知A.清政府的经济管理意识趋向近代化B.清政府改变了以官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C.官僚机构禁止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D.商务局是推行官督商办的地方领导机构8.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9.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10.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A.自然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规模日益扩大C.棉纺织业出现衰落D.对外贸易增长迅速11.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12.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13.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1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格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205-76+40+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15.下表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年份茶丝豆棉花其他1871—187352.750.10.212.51881—1883226.20.20.427.01891—189326.924.91.24.85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6.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虚,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C.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17.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时间广告量报纸1926.121930.111932.51934.6《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30294317占总商品广告比例(%)2721.853.822.4《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15151720占总商品广告比例(%)41.746.841.538.5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18.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A.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B.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C.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D.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19.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20.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D.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21.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A.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B.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C.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D.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22.1940年,欧洲英吉利海峡曾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转移——“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中国抗战初期,也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大撤退,堪称“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场“生死大撤退”的影响是A.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B.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C.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D.使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协调发展23.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C.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24.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材料反映出当时A.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B.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C.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参考答案1.【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答案】B2.【解析】据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仍然严重,材料反映了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图,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民族产业改进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是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教育救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也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故D选项错误。故选C。【答案】C3.【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图片中“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答案】C4.【解析】清朝官员的上疏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对西方政治民主化认识的加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器物”的不足,表明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故答案为B项。A项“大胆倡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反映,排除;“瓜分危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答案】B5.【解析】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选D。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C。【答案】D6.【解析】材料柱状图显示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从1905年到1931年逐渐上升,显然这种上升趋势幅度较大原因是采用了机器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比重变化,并不能说明摧毁了手工纺织业,故B项错误;表格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迅猛信息,故C
本文标题:小题狂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