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测试卷含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选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选B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5.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A.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解析:选C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手工制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营手工业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故D项错误。6.《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C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7.(2019·赣州联考)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这一做法()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8.(2019·石家庄模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解析:选A由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紧密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未体现周公有关民本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他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选C孔孟处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10.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由早期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德治,以礼教化百姓,发展到战国末期的“治之经,礼与刑”,主张礼法并用,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故D项正确。11.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是法家,故D项正确。12.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A.维护分封宗法秩序的需要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选B题干中纵横家的主张服务于诸侯兼并战争,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可得出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据材料一“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得出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据材料一“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得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据材料一“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得出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第二小问,主要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得出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据材料二“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得出他所代表的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据材料二“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得出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近代发展的史实,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第二小问,则应根据第一小问的贡献来说明。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评价:士人阶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担当社会道义责任;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并积极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总之,社会剧变孕育士人阶层的责任意识,士人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分)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对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很显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测试卷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