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七含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2.近年来,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甚至宗族械斗在农村蔓延开来,各种家族组织不断涌现。在当前的一些地方,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B.宗法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C.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D.宗族势力及宗法观念的影响仍存在3.学者阎步克认为,秦汉行政制度,与唐宋明清相比还是很粗糙原始,但从同一时期的世界史范围看,它首屈一指。比起同期另一些政权,它为境内居民提供了较多的秩序和安定。“秩序和安定”的实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与封国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B.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C.中央最终都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D.地方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4.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5.有学者提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B.中外朝制度C.剌史制度D.郡县制6.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C.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7.宋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设中书门下B.设参知政事C.设三司使D.设通判8.读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西汉设郡县、封国,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东汉郡县两级到州、郡、县三级唐朝道、州、县三级北宋路、州、县三级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A.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而存在B.州的地位呈现上升态势C.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比较臃肿D.地方拥有较强的自主权9.有学者认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作用下,君主专制制度自身也会发育成长出某种调节机制、某种“解毒”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君权的滥用和过度膨胀、弥补君主在能力上的不足。下列事实与此描述最为吻合的史实是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B.北宋设通判进行监督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10.魏王曹丕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各州郡设立大小中正,中正评定人物优劣的九品,并非官品,而是人品。中正官将定品级的材料逐级上报,最后送吏部尚书,以供备用。这种做法A.体现以门第取仕的鲜明意向B.导致地方豪门主宰人才选拔C.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加强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11.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1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官戮尸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权力源于皇帝的旨意C.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14.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C.元朝中书省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15.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40分)材料一:材料二:唐朝的宰相权力很大,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材料三:明太祖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1)图一所示中央官制确立于哪一朝代?对比两图,简要指出图二在加强皇权方面的主要做法。(2)据所学知识指出,赵匡胤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3)据材料三,归纳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上述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什么趋势?参考答案1.C【解析】【详解】由材料“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分封的诸侯国对周文化认同,故选C。材料只能说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因素,不能说明完全相同,排除A;分封制是对地方的间接控制,排除B;西周时期周天子并未建立君主专制,D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学生可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他选项做出相应排除。2.D【解析】【详解】“修族谱、立宗祠、祭祖宗、寻亲会祖”与宗法制有关,“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起来”说明宗族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宗法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故A项错误;B中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宗法制的影响,并不是封建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3.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安定,选项C正确;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关,排除B;官员任免由皇帝决定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必然因果联系,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社会稳定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较强,结合秦汉时期政治特征可知,当时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4.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七国之乱的主要原因是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D项正确;中央政府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不是地方叛乱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封国叛乱不是因为朝廷推行黄老之学,B项不符合史实;晁错提出“削藩”主张是叛乱的借口,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反叛中央的事件。5.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汉”、“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斑马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符合“斑马式”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实行的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政治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C选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监察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藩镇割据一方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是唐朝后期日益衰败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各藩镇的存在又能有效地防止边疆地区的骚乱和各地农民的暴动,有利于维护和延续唐朝的统治。这表明藩镇的设立具有双重作用,故本题答案选A项。BD两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7.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中书门下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选项错误;设立参知政事以削弱正宰相的权力,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故B选项错误;设立三司史也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C选项错误。8.A【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县是作为基层行政机构并且一直存在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州的地位也并不是一直呈现上升态势的,例如,唐朝时州的地位是下降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地方行政机构比较臃肿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地方一直没拥有较强的自主权,因为中央权力是不断加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三省体制以分割相权的方式,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政治生活的中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过程,减少帝王独断决策的失误;门下省的封驳权力使其拥有一定的监督职能,对帝王的滥权或昏庸能起到劝诫和约束作用,故C项正确。A项,郡国并行制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通判设立旨在监督地方知州,排除。D项,丞相的废除加强了皇权专制,排除。10.D【解析】【详解】根据“中正官将定品级的材料逐级上报,最后送吏部尚书,以供备用”可知,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故D正确;根据“中正评定人物优劣的九品,并非官品,而是人品”可知,材料并非“以门第取仕”,排除A;“中正官将定品级的材料逐级上报,最后送吏部尚书,以供备用”,中央加强了对地方选官权的控制,削弱了地方豪门对人才选拔的主宰,排除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只注重门第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正官将定品级的材料逐级上报,最后送吏部尚书,以供备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1.D【解析】【详解】由“西汉中期后”刺史可以对皇帝提出的“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复以为不可”,可知其除了监察外,有了对政务干预的权利,D项正确。因为不是监察事务、职能和体系的发展,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事件后续比较,B项错误。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3.B【解析】材料叙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进行判断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B项正确;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也;不能正式统领六部,不是事实上的宰相,故CD错误。14.D【解析】【详解】根据“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17、18世纪是我国的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散了相权,皇权强化,但不符合清朝,排除AB;元朝建立中书省,丞相的权力有所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时间和中国清朝专制统治的史实分析解答。15.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一方面提高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身份,另一方面用司礼监来制约内阁,这样使内阁、司礼监共同理政,互相制约,从而保证皇权独尊。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是皇权不断强化时期,排除;C项,大学士品级提升只是材料一
本文标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强化训练卷七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5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