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强化训练卷一含答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强化训练卷(一)一.选择题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B.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D.民族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2.对于农民造反者来说,“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硝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这段话反映的是A.义和团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三元里抗英D.辛亥革命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4.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格为八份(佾为乐舞编队,一份八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A.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B.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C.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D.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5.《剑桥中国》在叙述一个王朝的时候写道:“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它才开始朝一统天下的方向发展。”这个王朝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6.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B.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C.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8.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9.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B.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立军机处10.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回顾历史,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这一评述意在A.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B.指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C.强调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是战争爆发的根源D.揭示战争爆发源自中西方的体制概念的冲突1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B.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12.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13.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宰割的局面,其原因是A.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各国赞同B.各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C.各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D.组成八国联军共同侵华14.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15.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并不是与清朝政府为敌,恰恰相反,他们倒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的人民群众的挟持下继续干自己所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说法最为正确一项的是()A.是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由清政府组织的B.清政府积极支持这场反割台斗争C.唐景崧、刘永福、丘逢甲领导台湾人民进行的斗争D.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17.“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能占据满洲,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只有工农劳苦群众オ是真正反帝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オ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9月19日发表此宣言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B.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表明中共坚决抗战的严正立场D.谴责南京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18.下列事件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A.一二·九运动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D.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19.1937年8月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达保卫山西北部要地的命令,沿长城线部署了国共双方的兵力进行抵抗;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说明A.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对日宣战B.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C.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D.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20.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注: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符合其主题的是A.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C.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D.日本实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2: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太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国史大纲》)材料3: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宋书·恩幸传》材料4: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通典·选举·历代制下》(1)材料1反映了先秦时期官吏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1比较,材料2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2)材料3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有什么弊端?(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请简要评价该制度。参考答案1.B【解析】材料中“金陵”“天京”均指南京。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也就是金陵,定为都城。1864年,天京陷落,宣告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故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主要活动范围在北方,不涉及南京,故A项不符合题意;三元里抗英的地点在广州三元里,故C项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非农民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2.B【解析】材料中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大炮”,即鸦片战争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巨额战争赔款摊派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趁机搜刮百姓;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的矛头指向是清政府的卖国行为,与题干所指“英国的大炮”不符合,故A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宗旨,兼具反侵略的含义,故C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是阶级矛盾的激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3.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4.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挑战了周天子和诸侯的权威,这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趋向于瓦解,社会原有的等级规范遭到了破坏,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礼乐文化的被破坏,而非不完善,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原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混乱,并不能折射民众的生活水平,排除B;春秋时期王权势力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发展趋势来理解材料情境即可迅速作出判断。5.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长期以来,秦作为一个小国或诸侯国而存在,然后又作为一个大的王朝和帝国存在了很短一段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才开始朝一统天下的方向发展,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存在时间较长,其前身不是诸侯国,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唐朝建立于公元7世纪,存在时间较长,其前身不是诸侯国,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宋朝建立于公元10世纪,存在时间较长,其前身不是诸侯国,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6.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可见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王室和政府的界限模糊,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的说法与材料“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的说法相矛盾,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D选项排除。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8.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刺史原来职能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后来逐渐转变为州牧,可见刺史监察职能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其监察地方的职能逐渐被弱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与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符,排除A。由材料可知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弱化,排除C。东汉末年“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排除D。9.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它的设置使军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并未达到顶峰;B选项错误,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达到顶峰;C选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但尚未使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D【解析】【详解】材料“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反映了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和矛盾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鸦片是中英战争的导火线,而是强调中外体制观念的矛盾,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落后的信息,只是强调中西方的体制观念的差异,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问题,故C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学生结合
本文标题: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强化训练卷一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0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