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一含答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一)一.选择题1.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B.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D.主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2.“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事,仍然安于现状,……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卖贵买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马克思这段话评论的是A.鸦片战争B.普法战争C.抗日战争D.日俄战争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构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4.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5.“……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A.鸦片战争清军失败的原因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C.中国人围观传统根深蒂固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6.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任香港总督璞鼎查说:在中国“约束英国人远比保护英国人困难的多”,英国人“个个都是更大的恶棍”。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A.领事裁判权B.五口通商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7.“(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A.准许设厂B.割占香港C.驻兵使馆D.协定关税8.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A.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南方反清斗争较激烈D.《南京条约》的签订9.下面是道光帝给参与谈判的大臣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所涉及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D.《马关条约》10.近代中国国事衰微,饱受欺凌。对此,有学者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一现象发生在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继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曾写过一封信给法国的巴特勒上校:“您问我对于远征中国的看法……您认为在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双重旗帜下对中国进行的这次远征是英法两国共享的光荣;您想知道我对这次英法取得的胜利能给予多大程度的赞同。”信中的“这次远征”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2018年4月,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的青铜器文物“虎蓥(yíng)”(见下图)在英国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如果虎蓥确系为圆明园文物,它被劫掠应发生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4.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1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16.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贵族政治彻底瓦解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17.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8.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所构成。外朝,由以丞相为代表的公卿大夫构成。汉武帝时,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内朝做出决策。这表明汉武帝时A.皇帝勤于政事B.亲信拥有重要政事的决策权C.相权遭到削弱D.内朝已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1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废丞相,设三司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20.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唐太宗思虑科举制A.缺乏有效监督机制B.忽视对品行的考察C.未能提高行政效率D.考试内容脱离实际2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2)材料二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唐、宋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AABBDADDA题号101112131415161718AACBDDDAC题号192021CBB二.材料题22.(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3)西汉:频繁更换宰相;降低宰相出身;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本文标题: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强化训练卷一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6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