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民版必修三选择题限时训练汉代儒学含答案
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有()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诗人在此主要表达了()A.对“焚书坑儒”的肯定B.渴望“百家争鸣”局面重现C.“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D.“焚书坑儒”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3、“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持这种思想主张的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老子4、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5、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这种现象与()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6、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7、《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据此,汉武帝()①颁布“推恩令”②开始兴办太学③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④建立地方教育系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汉书•董仲舒传》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所称的“道”有别于老子的是()A.“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道”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C.“道”是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准则D.“道”是“王者承天意以从事”9、西汉董仲舒曰:“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东汉光武帝时朱浮上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官,教化之所由兴也。”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更明确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下列对材料中有关两汉太学的解读不准确的是()A.博士弟子由博士教授“五经”B.根本目的在于使民教化C.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文化发展D.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促进儒学的传播10、关于科举考试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1、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D.提高了官员素质12、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答案1答案:B解析:所谓目的,当然是秦始皇当时主观想要达到的目标,而③毁灭文化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客观后果,并不是主观目的。该排除。2答案:C解析:根据“焚书坑”可知,诗人评价的是“焚书坑儒”;再由“刘项元来不读书”可知,诗人主要是对“焚书坑儒”进行批判,指出“焚书坑儒”对文化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3答案:C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天地”“异”“灾”“天之谴”“天之威”可知,材料强调天地之变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认为上天有喜怒哀乐,有主观意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C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根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A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不是主要意图。故D正确。5答案:D解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D正确。“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思想,“人法地,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6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③是两者的共同点。④不符合汉代的新儒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7答案:D解析: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故②说法正确;同时,他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④正确;通过上述措施,使儒学得到推广,大大提高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③正确;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故①错误。答案为D。8答案:C解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不能正确区分董仲舒的“道”与老子的“道”。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他根据社会需要,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的“道”借用了过来。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老子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而董仲舒结合当时的社会问题,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纲常。故C正确。A是老子的思想主张,排除;“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体现的不是“道”,而是“春秋大一统”思想,排除B;“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宣扬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排除D。9答案:B解析:本题疑难之处在于不能很好地理解太学的本质。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员(即博士弟子),他们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可到政府任官。这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但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维护专制政权。故A、C、D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10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可依据所学解答,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这打破了门第限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它是皇权加强在文化上的表现,通过科举制,皇帝把天下知识分子笼络到自己门下,为他所用,巩固了皇权,不能说削弱了皇权。答案为B。11答案:B解析:科举制的统合功能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显然,加强中央集权是其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儒家的支派和篇数明显多于其他各家,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科举制和活字印刷在汉代尚未出现。
本文标题:人民版必修三选择题限时训练汉代儒学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8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