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32含答案
限时训练试卷32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2.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3.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提到:“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一规定实质上是A.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B.对宗族公有财产的维护C.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D.宗法制在生活中的体现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反映出A.儒家正统地位根深蒂固B.儒家民本思想一脉相承C.儒家伦理纲常备受冲击D.儒家礼治观念影响深远5.晚清时期,西式学校被人们称为“洋学堂”,教法“名之日洋教法”,甚至“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入学堂是绝我生路”。这反映出当时“洋学堂”A.秉持中体西用理念B.带有全面西化色彩C.强调学习传统文化D.受到了人们的质疑6.胡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主要目的是A.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B.彻底摧毁孔家店的根基C.弘扬启蒙思想,促进思想解放D.充分暴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7.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A.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C.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8.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A.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B.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C.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D.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9.“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段文字出自A.《井冈山的斗争》B.《新民主主义论》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0.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雅典音乐教育的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众艺术品味提升B.人文精神影响式微C.文化水平快速提高D.智者教育理念普及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11.加尔文认为,不能因为有了神的国而忽略了世俗政府的作用,人生活于世界上,需要世俗政府的治理,这是由人的堕落的本性决定的。由此,可以推断他主张A.建立世俗政权以取代神权统治B.将世俗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C.以君主制政权遏制人的堕落本性D.世俗生活比宗教生活更重要1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材料表明A.启蒙运动催生自由贸易B.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C.重商主义阻碍经济发展D.经济政策是启蒙思想核心13.牛顿临终时曾说:“我所以有这样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为牛顿、达尔文、西门子“提供肩膀”的巨人分别是A.哥白尼、胡克、爱因斯坦B.伽利略、拉马克、法拉第C.伽利略、胡克、爱迪生D.开普勒、拉马克、普朗克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二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文化土有失调整,就不能应付新的文化局势。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上的国耻,也许可以说是起于鸦片战争,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国耻、却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儒家思想之正式被中国青年们猛烈地反对,虽说是起于新文化运动,但儒家思想的消沉、僵化、无生气,失掉孔孟的真精神和应付新文化需要的无能,却早腐蚀在五四运动以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生活上失掉了自主权,丧失了新生命,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危机。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学者对文化的反思,其中蕴含了诸多启示。(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10分)(2)从材料三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叙述只是表象,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D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孔子只是借此阐述儒家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排除。2.C【解析】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A【解析】材料“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强调的是子女和妻子对长辈的服从,强调的是儒家纲常伦理的强化,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宗族财产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家庭内部矛盾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4.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故选B;材料未涉及儒家正统地位根深蒂固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儒家伦理纲常备受冲击,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民本思想,不是儒家礼治观念,故D排除。5.D【解析】根据材料中“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入学堂是绝我生路”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民众对洋学堂存在很多误解,这说明当时洋学堂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中没有洋学堂关于中西文化课程设置的信息,不能说洋学堂秉持中体西用理念,也不能说其带有全面西化色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学堂的质疑,没有涉及是否强调学习传统文化,排除。6.C【解析】依据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来看,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故答案为C项。A项“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其目的,排除。7.D【解析】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可知,李大钊强调的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特点,而是侧重于中国有其“特性”;依据材料中“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强调的都是运用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1921年”“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人在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D项。A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革命道路模式”是城市中心论,而中国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才改变这种模式而逐渐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几个中国人的观点不能得出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结论,排除。8.D【解析】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9.D【解析】依据材料“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来看,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故答案为D项。A项涉及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B项涉及中国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排除;C项涉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问题,排除。10.B【解析】依据材料“雅典的音乐教学由以往的‘训练人的心灵’转向追求演奏音响的华丽,音乐中的诗词逐渐消失,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可以看出雅典音乐教育由强调训练人的心灵转变为职业化和专业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影响式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能提升民众整体的艺术品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音乐教育及演奏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的音乐演奏日益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并为专业艺术家所垄断,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智者教育理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B【解析】本题考查加尔文的思想。加尔文认为既要重视神的作用,又要重视世俗政府的作用,由此可推断,他主张将世俗政权和世俗政权相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加尔文不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加尔文提倡的世俗政权的性质;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
本文标题: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32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