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5含答案
限时训练试卷5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A.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B.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2.春秋战国时期,以知识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明孟子A.倡导儒学伦理的社会功能B.主张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D.维护孔孟之道的正统地位3.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该主张说明A.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B.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C.道教思想适应社会需要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4.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5.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B.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6.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这些言论A.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B.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C.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D.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7.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8.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9.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主要是基于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B.建立了共和制度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D.结束了君主制度10.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6~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工业革命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11.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12.自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使拥有企业股份的股民从1979年的300万增加到1997年的1000万。由此可知,英国A.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解决了国有企业资金困难C.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D.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13.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理解。(10分)参考答案1.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B项,《汜胜之书》等各种著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从本质上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播种施肥要讲‘时宜’”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A项错误。C项,“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没有强调农业的季节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2.A《孟子》主张作为知识分子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士阶层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倡导儒学伦理的社会功能。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孟子主张发奋读书,排除B项;孟子的主张是对传统儒学价值追求的发扬,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还没有确立正统地位,排除D项。3.D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不能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A项错误;题干未反映道教思想,B项错误;三教合一在此时还没有出现,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说明阮籍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由此证明社会变动对士人的思想产生影响,D项正确。4.B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5.A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级是分封制结束,郡县制出现,第二级察举制,第三级是科举制。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封建政权走向士人政权再走向科举选官,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政权基础,逐渐走向大众化民众化的特点。故选A。推行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史上即被称为士人政府,所以B错误。C趋向只是第一级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能代表全部,排除C。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就成为正统思想,当时处于第二级,不能影响到第一级,故D错误。6.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于西方的自由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严复和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胡适,理解是不同的。严复面对民族危机强调“国群自由”,即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而胡适强调的是“为我主义”,即个人主义、个体自由。严复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族革命,而胡适的言论有助于推动民主运动。所以二人的言论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本题答案选C项。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材料中严复与胡适是在谈论西方的自由思想,并没有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排除B项;指明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不是严复和胡适,排除D项。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的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8.C【解析】“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正确;A、B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属于中国革命道路。9.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并未推翻英国王室,而是保留了英王室的名号,是资产阶级与旧封建势力的一种妥协;辛亥革命灭亡了清王朝,使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也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更多地向美国学习,排除A。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而英国则为君主立宪制,排除B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两个“光荣革命”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都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实现和平。10.A【解析】由材料“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中的“遭遇时期”是指各地区之间开始交往,这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11.B【解析】【详解】国人对洋货倾销经历了“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到“利源”(消费市场)的变化,进而提出“商战”,这一变化说明了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和近代商办企业兴起,故CD错误。12.D【解析】【详解】对部分国有企业股份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售,缩小国有化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市场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故答案为D项。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放弃,排除A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缩小国有化规模,而不是解决资金困难,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国的这一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点睛】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英
本文标题: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5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57 .html